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于外来务工者的夏日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09:23 解放日报

  

关于外来务工者的夏日报告

  高温烈日下,女农民工“全副武装”地油漆护栏。

  资料照片

  “昨天总算风凉下来,睡了个好觉。”来自江苏海门的建筑工人张晓东憨厚一笑。

  27个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日过去了。

  回望渐远的炎热,他们,上海的500万外来务工者,为了这座城市的昂扬、脉动如常;火辣的阳光下,多少努力付出。

  建筑工、搬家工、保洁工、水电工……回首与他们相处的日子,实在是不能忘、也不该忘:张晓东们那盐渍的衣衫、湿透的脊背,和那眼底流露出的坚定与希冀……

  【建筑工篇】

  “没人愿意主动放假”

  “没人愿意主动放假,休息一天就少一天的工钱。”一个月前,张晓东对记者这么说。

  在这个炎夏里,张晓东的行程是这样的:每日清晨5点,骑车从铁路上海站附近的租屋出发,到十六铺码头换乘轮渡过江,目的地是浦东张家浜河畔逸飞创意街工地,单程耗时一小时。本来他可以乘轨道交通四号线一步到位,但来回一天要8元;虽然干完一天活再骑车回家人要累瘫了,“但算算还是值,毕竟省了5元4。”

  而且,“比起那些住在工地上的工人,我好多了。”即便大热天和朋友两个人挤在250元一个月的10平方米老式公房里,张晓东已很满足。

  实地一看,张晓东工作的工地上,一间只一层的毛坯房里,两架双层铁床一铺卷着一床破旧的草席,另三铺是光板,暗红,有汗渍的睡痕。几件衣服随意地搭在铁床的扶手上。工地临河,还算有风,只是风搅和着粉尘,热烘烘劈头盖脸地扑来,记者一连打了几个喷嚏。而这,就是工人们睡觉的地方。

  一项由市委研究室、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牵头,多家权威机构共同参与的上海80万外来建筑民工现状调查(简称“调查”)显示,有86.4%的建筑民工睡在单位宿舍。这些宿舍大多是搭建在工地上的临时住所。和张晓东一个工地的俞师傅这样说:“工地经常加班,吃住都在这里,省钱也方便。”

  而在武东路,贵州人陈水过的是真正幕天席地的生活,他跟着施工队铺电缆已近半年。白天,他要挖地埋电缆;晚上,还要和几个工友轮流看守电缆线。没床没席,甚至连报纸也没有,路边找块有遮蔽的地方一躺,就能睡一觉。有一晚,附近学校下课的学生路过,差点一脚踩在陈水身上。“夏天这么睡凉快,就是蚊子咬得紧。”那洗脸呢,洗澡呢?陈水没有毛巾、牙刷和香皂。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早上就拿自来水冲冲脸。”

  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是白天的主题。“调查”显示,上海外来建筑民工每天平均工作时间为9.54小时,56%的工人每天工作时间为9到10小时。

  “加班是经常的事。”张晓东说,工地上午7点开工,而他“好几个晚上都做到了夜里9点钟”。张晓东的工作是给工地上300多根水泥柱子浇筑石膏套,这活较精细,不用成天在太阳下烤,一天能赚个八九十元钱,加班的话,一小时10元,“工钱倒是一个月一结。”

  来自河南的许远福活要更累些。当记者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工地上遇到他时,他已全身湿透,烟尘一脸。才晒了5分钟,记者的脖子上已经火烧似的疼,但许远福在太阳下一干就是一天。他在工地上一直干最脏最苦最累的力气活———搬砖、搅水泥,一天40元。

  年仅20岁的河南小伙子贺瑞华负责铺地砖、切边角料,一天也能拿到40元钱。他正努力地跟师傅学室内装修的技术,“以后赚的钱就多了。”贺瑞华话音里满写着期待。

  和张晓东同一工地不同公司的成都人张师傅正担忧着这个月能不能拿到工资。上个月,他的公司只给每人发了250元生活费。“只要能按时拿到工钱,那就最开心了。”而武东路上的陈水不时会给自己鼓劲,告诉自己要坚持。“年底拿到工钱就好回家了”,说起远在贵州老家的老婆,陈水的脸上泛起了一抹幸福。

  【搬运工篇】

  “这个干净些,你坐”

  “这个干净些,你坐。”当记者终于说服搬家工人登上敞篷卡车5米长的车斗时,工人丁正银递过来一床麻垫子。而他和工友吴亚伟们则在一堆棉絮上坐下。

  这算得上是搬家工人们一天呆得最久的地方了,从清晨5点半开始,他们就坐上卡车,颠簸着驶向服务地。半个小时内,记者看到5辆搬家卡车掠过。

  卡车疾驰时,风拂面吹来,起初还觉得有种新鲜的适意。但是驶过凸凹路面,记者才体会到搬家工人此前的提醒和拒绝:车子猛烈一震,屁股腾空,再重重落下。虽然隔着垫子,但仍然感觉得到骨头和钢板的碰撞,好一阵生疼。最怕的就是车子停着等红绿灯,辣辣的太阳下,车斗的挡板一会儿就变得烫手,人晒得眼睛发黑。一个小时路程下来,五脏六腑似已错位,皮肤也已发红。

  城市在发展,市民搬新居,只是辛苦了他们,高强度的劳动如影随形。长长的背包带绕上肩头,从两腋下穿出,冰箱上去了,彩电上去了,大橱上去了……

  “干这行,要的就是力气和巧劲。”丁正银说。只是他的身上,汗衫湿透,太阳晒干,又湿透。

  而对送水工安徽人老夏来说,要求同样如此。人过半百了,这个夏天再热,他还是天天骑着三轮车,来往于桶装水公司和复旦大学之间。一桶水约20公斤,老夏一趟能拉15桶。暑假是淡季,但每天至少也要送40桶。开学后数量多时,一天能送到70桶。这近1400公斤的水,经过老夏那骨节粗大的手和厚实的肩,被扛到许多学生的宿舍里。

  20岁的搬家工人吴亚伟一直企盼着自己满21周岁,“那样,我就可以去考个货车驾照了,也算是有了一门技术。”

  那老夏的希望呢?老夏没和公司签约,没有固定工资,月收入全靠送水提成,一桶水7毛5。说起去年刚考上大学的儿子,老夏乐呵呵:“我辛苦点,把儿子供出来就好了,我跟他妈商量过,读大学的儿子我供,在农村读高中的儿子靠家里五亩棉花田供。一个包一个,一定要把儿子们供出来。”

  【服务工篇】

  “我和丈夫还得拼一拼”

  中午12点,周梅正坐在浦东花木镇中心某条马路边的树阴下等生意,脸晒得黑里泛红、有些脱皮。这天,上海最高气温38.6摄氏度。

  她拿出自己带来的白饭和一小菜盒的茭白丝,花5分钟就吃完。剩一些没吃完的茭白,她小心挑出干净的一筷子,夹回菜盒。一旁,一个1.25升的可乐瓶里,灌着白水。

  在她脚下,四块薄板依次摆开,分别用醒目的红漆一笔一画地写着“保洁、钟点工、专业清洗抽油烟机、搬家……”、“木工、泥工、水电、涂料……”、“专业回收: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钻孔”。这些,代表她所能提供的服务。“每天早上7点就骑自行车到这里,一般要坐到晚上7点。”周梅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苏北口音。她已经在闷热得有些窒息的空气里空候了将近5个小时。

  在她的旁边,每隔两三米就坐着一个脚下竖着木牌的人,大家提供的服务种类都差不多。负责守等的有很多女人,爱美的年轻女人,会戴上遮阳帽,披上纱质的披风来遮挡烈日。而中年妇女大多被晒得和男人一样黝黑。女人家一般帮人做保洁,她们的丈夫则在附近找活,一旦等到像修补房子或者修理水电之类的活,她们就会打电话唤丈夫过来。这个群体中有着不成文的默契,雇主找到哪一个人,这笔生意就归谁做。

  周梅和她的伙伴们尽量控制在规定的摆摊范围死等。“不等,就没饭吃。”周梅眼里充满坚定与憧憬,“我和丈夫这几年还得再拼一拼,孩子在老家南通读重点高中,考到上海读大学毕业,日子就好了。”

  记者手记

  关爱,是一种责任

  500万外来务工者,这是上海市统计局截至今年5月的数据。

  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沈安安在研究报告《外来人口的社会流动与社会支持系统》中说:“外来人口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承担起如环卫、搬运、修车、洗车、装潢、理发、餐饮、保姆、集市菜市等粗、脏、累性质的活……为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因此,城市更应该关爱好外来务工者的工作生活。”“调查”的参与者之一、中共上海市委研究室副研究员道良德说,“最首要的是保障他们能按时拿到劳动报酬。”而来自上海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消息是,今年上半年已追发“欠薪”1.3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一项针对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百日检查,正在本市如火如荼地展开。

  记者从市劳动保障部门了解到,国内目前仍未有相关法律,对企业尤其是建筑单位为外来务工者提供生活保障方面做出相应规定。市劳动保障部门有关人士表示,改善外来务工者的生活条件还需要企业的自觉和国家法律的不断完善。

  而那些没有固定单位,按劳取酬的外来务工者,劳动保障部门将之归为“社区外来务工者”。目前,本市正在开展对社区外来务工者的摸底调查,以期为进一步的政策制定提供事实支持。道良德说,只有发挥社区的服务平台和资源,才能更好地做好外来务工者的保障工作。

  道良德说,除了保障外来务工者的工作生活,还要关爱他们的下一代,也能愉快地读书和成长。

  因为,城市在发展,生活在继续;因为,他们也是上海的建设者,上海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