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故地重逢老英雄们聚首航天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10:10 大河网-大河报

  

故地重逢老英雄们聚首航天城

  

故地重逢老英雄们聚首航天城

  

故地重逢老英雄们聚首航天城
|核心提示|

  我们告别了一个时代,难以告别的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个委托《大河报》寻找当年两弹试验勇士的电话,一举揭开了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青春甚至终生的河南英雄谱。借助广大读者的帮助,两弹试验的七勇士之一徐虹老英雄也终于走到台前——9月2日,离开38年后,他再一次回到了位于甘肃酒泉的两弹试验故地。

  本报记者一路随行采访,目睹了老英雄与当年战友的久别重逢,并遍访仍然奋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线的河南人,见证了他们为飞天梦想付出的不懈努力。一位正团职的河南老乡对记者说:“后年,我邀请你来看神舟七号的发射。”

  38年后老英雄重回故地

  飞驰在酒泉市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路上,徐虹老英雄开始兴奋起来,一改一路上特有的沉默。

  “以前我在这儿时,还没有这条路。”一句话就把时光拉回到40年前:1966年的徐虹,意气风发,作为两弹试验的操作手,他是留在现场执行最后操作程序的七勇士之一。1968年,他转业到了郑州,再也没有回来过。

  在徐虹的记忆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就是一片荒漠。而38年后的今天,这里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茫茫千里戈壁滩上,矗立着一座郁郁葱葱的现代化航天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甘肃省酒泉市东北210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中心有自然公园和东风水库,有风光秀美、景色宜人的亚洲最大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但在基地的外围,仍然是荒无人烟的戈壁。

  行进途中,除了路两旁飞速闪过的电线杆,几乎看不到人为的痕迹。“虽然来时有思想准备,但真正来到这地方时,还是非常震撼。”徐虹说。

  就是在这片荒漠上,共和国几代军人隐姓埋名,住帐篷、地窝子,有时甚至以骆驼刺、沙枣充饥,硬是完成了数千平方公里的勘测任务,确定了各场号的地点,以及铁路、公路、输电、通信线路的走向和位置,最终建起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场,直至建成今天的现代化航天城。

  据记者了解,经过40多年的发展,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成为一个功能完善的综合性现代化航天发射中心,具有先进、完备的指挥控制系统、地面测试发射系统、跟踪遥测系统、任务通信系统、试验分析系统、勤务保障系统及生活与医疗保障系统等。而在生活功能方面,东风航天城是一座典型的军事管理区,社会各职能部门如工商、税务、医院、学校、公安、民政、环卫等完全实行军管。

  对此,徐虹不无感慨地说:“这里的变化太大了,完全成为一座城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辈们工作生活条件的大幅改善,也许是徐虹重回故地的一大欣慰。

  试验场共忆发射时刻

  “当时完全没有多想,只是在按原定计划执行各项操作。”9月4日上午,在当年的两弹试验场,徐虹再一次恢复了往常的平静。

  同样平静的还有徐虹昔日的战友佟连捷,佟也是两弹试验七勇士之一。当年,徐虹与佟连捷等七位战友一起留在了发射场的地下室,进行了发射前的最后操作,第一时间亲历并见证了两弹的成功发射。

  一个让徐虹反复提及的细节是,1966年10月27日,发射的当天,佟连捷身体不太舒服,正闹腹泻。

  为了确保佟连捷能够完成两弹发射的预定任务,他们中队特地制订了7项预案。“首长直接向队医下了死命令,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确保佟连捷在发射操作时的两个小时内不拉肚子。”徐虹说。

  记者现场目测了一下当年两弹试验的地下操作间,圆形的地下室,高两米多,方圆不足10平方米。“当年,就在这样一间地下室里,有没有想过失败了怎么办?”记者问。

  徐虹说:“我们准备了各种预案,有专人负责营救我们,他们甚至写了保证书,说是保证在第一时间内将我们救出去。”虽然如此,但徐虹知道,如果发射失败,对他们几个留在地下室里的战友意味着什么。

  整整40年过去了,徐虹仍然清楚地记得,他当年说过的一句话——“这里可能就是我们的坟墓。”也许正是明白这一点,在发射前的准备过程中,队里为他们准备了足够两周食用的面包,而他只要求准备一周的。“要不了那么多,一周足够了。”徐虹说。

  与徐虹相比,史良当年的处境相对安全一些,这位来自河南郾城县(现漯河市郾城区)的火箭操作手,在准备发射时负责检查液氧等火箭燃料,徐虹进入地下室时,史良随大队撤离了发射区。

  “对于两弹发射,我们都很有信心,但谁也没有一定成功的把握。”史良说。据他介绍,选择那个时间发射,是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而对于发射本身,史良至今仍然认为,徐虹等七勇士显然更值得颂扬,“那是真正的置生死而不顾”。

  怀着飞天梦想的河南人

  时隔40年后,徐虹、史良两位亲历两弹发射的河南人,幸运地再一次回到了故地。而据记者了解,参与当年两弹发射的,还有很多河南人,一个得到确认的事实是,仅漯河一带,与史良一起来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就有整整40名应征入伍的中学生。

  “我们这一代,现在差不多都退休了。”史良说。1985年,史良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转业到了甘肃省广播电视局,而就在一个月前,他又在老家河南漯河买了套房子,准备从兰州搬回去。

  一代老英雄选择以回归故土、颐养天年的方式谢幕,但更多的河南英雄仍然奋战在卫星发射等航天事业第一线。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东风航天城,仅副团职以上的河南人就有20位,如公安局局长郑保华、社会保障局局长张德显、环卫局局长轩永明,以及发射测试站副总工程师刘彦宾等。

  38岁的刘彦宾,河南禹州人,现任发射测试站副总工程师。1990年,从河南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他,选择了参军,“携笔从戎”来到了几乎是“不毛之地”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刚到这里时,看到这么荒凉的景象,也没怎么后悔,反而有一种创业的欲望。”刘彦宾告诉记者。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年从河南大学一共招了11名应届毕业生,如今仍然留在这里的,除了刘彦宾,还有郭晓锋,目前在试验技术部。刘彦宾说:“其他9人都转业了,郑州、珠海、张家界、上海等,天南海北,各奔前程了。”

  让刘彦宾庆幸的是,他在航天城找到了爱人而不用两地分居。刘的妻子也是一位“携笔从戎”的大学生,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目前在通讯站工作。

  在工作方面,刘彦宾则自豪地说:“航天城创造了13个第一,其中有两个,我都是主要参与者。”事实上,作为发射测试站的副总工程师,刘一直是技术方面的核心,他与战友们的智慧,直接奠定了这些“第一”的基础。

  今年66岁的田国民,来自河南西华县。18岁那年,正读初二的他,应征来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干就是40多年。

  田从事的是火箭特种燃料加注工作,其危险性极大。此燃料低温有毒,燃点极低,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每次加注都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加注完后脱下来,就是一摊水,后来他转至特种燃料生产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田国民的爱人武莲英,直到结婚后的第11年,才知道丈夫从事的工作。据了解,武莲英每次来探亲时,总是被安排在兰州见面。武莲英几次想问,都被田国民挡住了。后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慢慢地公开了,武莲英才弄清楚。

  “我不知道航天城里到底有多少河南人,但你可以去烈士陵园数一数,到底有多少河南人永远留在了这里。”发射测试站政治部主任石如善告诉记者。

  记者并没有因此去实际数墓碑,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来自河南南阳的航天之家。

  来自南阳的“航天之家”

  这个航天之家,就是石如善家。

  9月5日晚,石如善向记者讲述了他的航天家庭:石的弟弟石英善,妻子李树新,妻子的叔叔李玉海,都在航天一线工作,而且全都是在东风航天城。

  毕业于北京装备指挥技术学院的石如善,目前在发射测试站负责发射场的安全警卫、宣传等工作。“神六发射时,我是航天员进舱前见到的最后一个人。”石如善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

  据石介绍,神六发射前后,他3个月里一直都住在外面,虽然家离发射场不到2公里,但他得时时注意确保发射场的安全。火箭进入垂直测试厂房,石就睡在厂房,火箭从厂房转移到发射架上,他就睡到发射架旁。“我的住宿随着火箭的转移而转移。”石说。作为发射场的安全保卫人员,石如善比谁都清楚,睡在加注特殊燃料的火箭旁意味着什么。但他当时心里想的只有整个发射场的安全,只有如何确保发射成功。

  事实上,不仅石如善本人,他的家庭生活完全被神六发射打乱了。妻子李树新在发射中心宣传处工作,发射期间,要负责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李树新甚至直接与记者们一起住到了招待所;弟弟石英善,在负责费俊龙、聂海胜等航天员吃住的“问天阁”工作,同样来不得半点马虎;就连12岁的儿子,也被学校选出来,参加航天员的出征欢送仪式。

  石如善告诉记者:“整个家,只有我母亲在家待着,但当时她老人家肯定在看电视直播。我们这一家可以说是个‘航天之家’了。”

  一年后的今天,石如善的弟弟石英善已经离开航天城,回到家乡南阳,忙着转业安置的事。河南的航天人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着他们的力量、智慧和辛劳,转业之后,他们将会在新的岗位上作出新的贡献。

  ▲徐虹(左一)和当年的战友在神六航天员出征处合影

  ▲本报对徐虹等人英雄事迹的连续报道

  □本报特派记者黄涛文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