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首席评论:“告别革命”历史教科书的三大缺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15:49 金羊网-羊城晚报

  □潘多拉

  一部被史家形容为“相砍史”的中国历史,被编排成了一部温情脉脉、安定团结的“和谐史”,编撰者尊重历史的勇气何在?实事求是的态度何在?

  上海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对战争、革命和王朝更迭等内容进行了大幅度弱化,而是

把更多的笔墨放在经济、技术、社会风俗和全球化等多种主题上,“毛泽东、长征、殖民侵略以及南京大屠杀,而今只在初中讲授,并且内容也大幅缩减。”(据昨天本报报道)

  这套历史教科书以近乎颠覆性的姿态大规模“告别革命”,在教育界、学界及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篇具有代表性的网帖这样写道:“除了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外,其余的历次重要的农民起义全部被删除了!……请问专家,你这是在做什么?官逼民反的内容怎么就得罪你了?!”有人甚至指责编撰人员是在篡改历史:“上完这套教材,你基本上不知道各个西方国家的盛衰,……也不会知道拿破仑、希特勒、斯大林、毛泽东的具体事迹,当然也没有大跃进、“文革”的内容。”在我看来,该教科书在国内率先将“文明史”的理念和框架引入中学历史教育,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创新,但从总体上看,它又存在着三个明显的缺陷———

  一曰“动机不纯”。正如编撰者所言,“新的历史教科书呈现了一个有关中国的过去的更和谐形象”,但为了中国历史的“更和谐”,就将绝大多数的农民起义悉数删除;为了淡化“革命意识”,就让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从世界史上“消失”;为了突出“国家统一”,就对历史上春秋战国、两汉、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国家分裂时期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哪里是在编撰历史,这分明是在简单生硬地“重构”历史,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影射史学”、“儒法斗争”。

  二曰“态度不端”。编撰者说,新版教科书出现的这些变化,“反映了对学生需要知道什么的看法的巨变”,言下之意,凡是他们认为学生需要知道的,就在教科书上有所表现乃至大书特书,反之,就必须从教科书中清除殆尽。可学生需要知道什么,不需要知道什么,标准由谁来制定,具体又该怎样把握,却全凭编撰者“一支笔”任意定夺。农民起义被删除了,“文革”灾难及其教训不见了,中国历史因此就更像“和谐社会”了吗?让学生知道中国历史的不够“和谐”,难道天会塌下来吗?一部被史家形容为“相砍史”的中国历史,就这样被编排成了一部温情脉脉、安定团结的“和谐史”,编撰者尊重历史的勇气何在?实事求是的态度何在?

  三曰“水平不高”。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的历史就是“文明史”。从文明史的角度讲述历史,既要讲述比尔·盖茨、纽约股票交易所,讲述日本的子弹头火车和杨利伟乘坐“神五”上天,也不能回避对那些看起来不那么“文明”的历史人物、事件和历史发展脉络的诠释,否则文明史就是片面的、残缺不全的。主持编撰新版历史教科书的学者虽然是文明史专家,但从教科书的内容看,他(们)却不能向中学生很好地解释“农民起义为何走不出‘推翻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怪圈”、“中国历史为何走不出治乱循环”、“革命是不是人民的一种权利”、“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对历史有何贡献,对人类的未来又将有何贡献”等既传统而又前沿的问题。你尽可以单列章节就“领带是如何流行的”侃侃而谈,但对中学生们“需要知道”的上述知识要点三缄其口,其水平

  到底如何,也就可以想见了。

  分析上海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存在的缺陷,并非要将其一棍子打死,而是提醒编撰者端正态度,不断提高历史认知水平,适时对教科书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毕竟,中学历史教科书体现了一个国家对青少年的历史观、国家观培养的大方向,是事关国家文化战略的重大课题,来不得半点儿勉强和轻率。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