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难题困扰“安倍新政”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16:02 环球时报 |
●修改“和平宪法”是安倍的首要目标,安倍一系列激进的鹰派观点在战后日本政治史上都十分罕见 ●安倍的亚洲外交观充满矛盾,对华政策尚处在一种模糊状态 ●即便安倍这次上不了台,这三大难题也是任何一位下任日本首相必须解决的 9月1日,日本官房长官安倍晋三正式表态参加自民党总裁选举。目前安倍已得到75%自民党议员的支持,其出任新首相几无悬念。惟其如此,其“政策构想”尤为引人关注。 如何摆脱“战后体制” 为“国家”正名,是“安倍新政”的基础理念。近来,安倍偏好使用“美丽的祖国”一词。其7月20日出版的新著即以《致美丽的祖国》为名,其9月1日发表的“政策构想”又以“美丽的祖国——日本”为题。安倍在新著中写道:“战后日本人把60年前战争的原因和战败的理由归结于国家主义,使‘国家=恶’的观念在其心目中固定下来。” 那么,安倍心目中勾画的是何种“国家”蓝图呢? 修改“和平宪法”,是安倍的首要目标。安倍把“宪法第九条”视为“缺乏独立国的必要条件”,对“专守防卫”、“不拥有交战权”、“不能行使集体自卫权”甚为不满,立志要制定一部“新宪法”。安倍对日本因发动侵略战争而战败和接受“和平宪法”的历史过程以及该“和平宪法”诞生后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均采取了视而不见、避而不谈的态度。作为现任内阁官房长官和下任首相职位竞争者,这一系列激进的鹰派观点在战后日本政治史上都十分罕见。 与此配套的是教育改革目标,其核心是提倡摆脱“自虐性的历史教育”,以便使学生从小“对国家感到自豪”。 为实现上述目标,安倍拟加快集权化进程,进一步强化首相官邸的主导地位,推动中央省厅的“再次整编”。 几个月来,安倍的政策思路在国内得到了鹰派势力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引发了各界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随着自民党总裁选举日期的临近,安倍的发言日渐慎重,显然是在刻意缓和其激进形象。 能否走出“福泽困境” 近年来,日本外交更深地陷于“福泽困境”,即把日美、日亚关系视为“非此即彼”的对立结构,坚持“身在亚洲心在美”。 近来,安倍正为克服“福泽困境”做出一些尝试,他在“政策构想”中提出“为了世界和亚洲的日美同盟”,同时又提出“在开放的亚洲中确立强韧的合作关系”、加强与中韩两国的信赖关系。 过去5年来,小泉首相推行了“对美追随,对亚强硬”的跛脚外交。这一路线日益受到日本各界的严厉批评。目睹此景,安倍一方面强调要继续加强日美同盟,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倾向于对小泉式外交手法进行一些修正。此番安倍的政策宣示体现了两种意图:一是把日美同盟说成公共产品,即一种东亚各国必须接受的普遍价值;二是强调日美同盟是不仅限于军事合作的全方位关系。 迄今为止安倍的亚洲外交观充满矛盾。安倍总体上赞同推动地区合作,但又提出一系列不利于地区合作的主张,如把日美同盟凌驾于地区合作之上,倡导建立亚洲和大西洋几个“共同价值观”国家的联盟等。安倍的对华政策尚处在一种模糊状态。他一方面强调“日中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在“经济”和“安全”上都极其重要;另一方面,他却接过“政经分离”这句本来用于描述中方对日方克制与耐心的言辞,试图以此回避应由日本首相解开中日“政冷”之“铃”的话题,同时还倾心于以强化日、美、澳、印(度)、韩关系来牵制中国。 国际社会的反响并没有为安倍外交思路提供有利的佐证。近年来,澳大利亚再三表明无意参与以防范中国为目的的联盟。中印、中韩关系正在步入战后最好时期。最近日本外务省发表的民调结果表明,美国各界的对华好感度已接近对日好感度。 据信,安倍在政策上仍处在“学习”过程中,其外交政策还有待完善和清晰化。只有在其出任首相之后,人们才能最终看到其外交政策的“庐山真面目”。 能否解开“参拜僵局” 在日本与中、韩间的最大悬案——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上,安倍至今尚未就自己如当选首相是否会参拜明确表态。从其一贯言行、特别是其近著《致美丽的祖国》一书的内容看,安倍显然属于不甚了解、而且不情愿承认日本侵略历史的“战后出生”的年轻政治家。安倍一直支持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东京审判”的正当性、以“国内法”否认“甲级战犯”的存在。安倍本人在2004年和2005年相继担任自民党干事长和代理干事长时,都在“8·15”这个敏感日子参拜了靖国神社。 担任内阁官房长官以来,安倍在“参拜”问题上的言行变得日益慎重。其最近的标准说法是:“由于参拜问题已外交化、政治化,我不会再谈到参拜还是不参拜、已经参拜了还是没有参拜。”然而,今年8月4日,安倍又使其“四月参拜”内幕蹊跷地曝光。据分析,安倍意在放出其出任首相后可能“一年一次私人参拜、8·15不参拜”的气球,试探邻国有何种反应。 今后一段时日,安倍将继续在“参拜”问题上采取“模糊战术”,以期在9月20日自民党总裁选举前最大限度地得到“参拜赞成派”、“参拜反对派”两方面的支持,同时把“参拜问题焦点化”的“政治化、外交化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安倍试图在这一问题上保留“政策模糊”,为其出任首相后“参拜”或“不参拜”留下回旋余地。 在9月1日发表的“政策构想”中,安倍显示出欲改善与中、韩关系的积极姿态,发出了对小泉外交的消极面做出积极调整的信号。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已向韩国表示,目前中国对安倍内阁诞生后改善中日关系抱有积极态度,试图以此促使韩国软化对日态度。另一方面,日本媒体又正在大力渲染“安倍的父亲和外祖父都曾是‘亲韩派’”,“安倍的妻子是韩国明星的粉丝”等。显然,日本又在对中、韩采取“既打又拉”、“分化瓦解”的策略。其实,在日本与邻国间政治障碍能否得到排除的问题上,日本各界应盯住的,不是中、韩的态度如何,而是新任日本首相将采取何种对中、韩政策。 就中日关系而言,从现在到9月20日的自民党总裁选举显然是一个等待期,也是安倍保持“政策模糊”的最后阶段;安倍当选自民党总裁及首相后的政策宣示以及10月初在国会的施政演说,都将是中国判断安倍对华政策的重要依据;10月至12月,包括亚太经合组织和东亚系列会议期间,将是中国政府与安倍新内阁的接触期;2007年4月、8月和10月将是安倍是否“参拜”的验证期;7月,安倍的执政能力将在参议院选举中受到评判;9月,中日将迎来复交35周年纪念日。 近来,日本与邻国关系的恶化日益引起包括欧美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关注。“安倍新政”能否给日本与邻国关系带来新的转机,关键在于安倍能否解决上述三大难题,消化小泉给日本外交和东亚政治留下的负面遗产。不然,“安倍新政”就只是一句空谈。不过,即便安倍这次上不了台,这三大难题也是任何一位下任日本首相必须解决的。▲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 金熙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