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希望与安徽有更多合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0:44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14:00开始接受采访,15:00启程赶往南京。

  昨天下午,尽管时间安排紧凑,但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沈向洋却异常从容。他说:“我很喜欢合肥这个地方,希望今后与安徽能有更多的合作。”

  七年来了七次合肥

  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与李开复、张亚勤相比,沈向洋似乎并不为太多的安徽人所熟悉。但只要稍微搜寻一下他的背景资料就会发现,这位“天才领跑者”同样不容轻视:13岁进入南京工学院就读,39岁便成为微软杰出工程师。在微软全球6.1万名员工中,只有不到20人拥有这项荣誉,而他是最年轻的。

  低调,是沈向洋留给记者的最深印象。这次率队到合肥做了3天的“校园行”活动,却没有通知任何媒体到场,直到快离开的时候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沈向洋说,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来与高校的年轻人接触,寻找更为广阔的合作平台。

  对于这一点,在座的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李厚强博士深有感触。他刚刚拿到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而这正是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精密合作的结果。沈向洋告诉记者,与亚洲一些知名高校加强合作,是亚洲研究院的重点工作之一。当然,之所以选择中国科大,还缘于微软亚洲研究院难以割舍的“科大情结”———里面有不少重要工作人员都出自中国科大。

  “其实我与合肥也有很深的缘分,以前我在中国科学院智能所做过课题,当时就住在安徽农业大学的校园里。”沈向洋笑着说,他至今还记得“三里庵”这个站牌名,“这7年,我平均一年来一次合肥,主要是来中国科大,但今后如果有机会,也希望能与安徽的其他一些高校进行更多层次的合作。”

  择人标准是 “三好学生”

  经过近8年的苦心经营,微软亚洲研究院已成为外企在中国设立的最富盛名的研究机构之一。能够进入这个拥有众多科技精英的“天才团队”工作,是无数中国年轻人的梦想。但是,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投身研究院?

  “我经常说,要想进入我们研究院,必须是个‘三好学生’。”沈向洋解释说,“三好”就是数学好、编程好、态度好,前两项不用多说了,是基础。对于“态度好”这一要求,沈向洋认为,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有努力钻研的精神,二是要有团队作战意识。

  沈向洋告诉记者,微软亚洲研究院仅有300多位员工,目前已在国际上发表了1500多篇高质量的论文,且有200多项技术被实际用于微软企业的产品中,“这与我们这个团队的力量是分不开的。”他说,其实他平时都不需要花太多时间管理自己的团队,大家都站在这一个高端国际化的地方,没有人会轻易偷懒。

  这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一贯的管理方式。据沈向洋透露,其实前任李开复、张亚勤也是遵循这一原则来管理这个“天才团队”的,“我们的目标就是要研究适合于将来五至十五年的技术,没有一个开放的环境,肯定是不行的。”

  沈向洋说,他感到很幸运,除了李开复、张亚勤外,研究院团队里聚集着许多比自己优秀的人才,与这些精英一起工作,每天都是开心的。

  现在是创业的最佳时机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国科大的合作计划中,双方计划在未来5年内,发表100篇高水平的论文,共同培养100名优秀的学生。之所以每年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各地高校做“校园行”活动,沈向洋表示,人才的重要超过一切,建设一个一流的研究院,不仅要有钱,更要有人才,没有人才,就什么都没有。

  沈向洋告诉记者,这次在中国科大访问,他强调最多的就是:现在是创业的最佳时机,年轻人应该大胆去闯一闯。他笑着透露,其实在去微软工作之前,他就曾在硅谷开过一个小公司,不太成功,没赚到钱,但他觉得那是他生命历程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

  沈向洋认为,其实他乐意与年轻人分享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没有一个人的一生会总是处于顺境中的,要学会面对挫折,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沈向洋说,假如未来的中国会出现像微软那样的世界性企业的话,那很有可能就出现在中国科大或者安徽哪所高校的边上,“年轻人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只要他们敢于去尝试!” 本报首席记者 章玉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