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3.05%和1.8%意味着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1:07 大江网-江西日报

  2004年环境污染损失5118亿

  占当年GDP的3.05%

  据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记者顾瑞珍、王娅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7日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报告指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

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简称绿色GDP核算)是指从传统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的核算体系,能够更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成果。这是我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标志着中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3月启动这一项目。技术组对各地区和42个行业的环境污染实物量、虚拟治理成本、环境退化成本进行了核算分析,结果显示:2004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

  据了解,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至少应该包括5大项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和2大项环境退化成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基础数据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此次核算没有包含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只计算了环境污染损失。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包括20多项,此次仅核算了水污染造成的健康、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损失等10项,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都没有涉及。

  3.05%:经济发展欠下的环境债

  核算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的比例为3.05%。

  3.05%是我们为经济发展付出的环境退化成本,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绿色GDP就占传统GDP的96.95%呢?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解释说,绿色GDP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广义的GDP不仅要从传统的GDP中扣除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即资源和环境耗减成本;还要从中扣除人文社会部分的虚数,包括家庭服务、犯罪以及对国民福利有负面影响的产业,如烟草行业。

  3.05%,这样的一个数据表明,我们正在为经济发展的环境债而付账。

  “客观地讲,这个成果只是阶段性的,也是初步的、探索性的,在技术层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说,这个数据仅仅是反映了环境方面的因素,还不包括自然资源的耗减因素,如果把资源与环境因素都核算全了,比例肯定会大大高于3.05%。

  1.8%:环保治理的高额成本

  这次核算中,另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数字是:污染扣减指数1.8%,专家称之为虚拟治理成本。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说,这个数字意味着,要将排放到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全部去除,需要付出的成本占GDP的1.8%。

  1.8%和3.05%有什么关系呢?潘岳用一个生活当中的简单例子做了说明:“如果我们把生水烧开或用家庭净水器过滤一下,需要为此支付电费等处理成本,可能占我们收入的1.8%。但如果我们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喝生水,由此生病就可能最少花费我们收入的3.05%。”

  潘岳认为,1.8%给我们的启示在于:首先,为环保投资规模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虚拟治理成本1.8%换算为环保投资,大约为当年GDP的6.5%,也就是说如果2004年我们投入了1万亿元,就能基本解决工业和生活点源污染的问题。但2004年,我们的实际污染治理投资仅为1900亿元,不到应投入资金的20%。”

  面对3.05%和1.8%,我们该做些什么?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核算过程带给我们的信息、揭示的问题,是开展这项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潘岳说,今后每一到两年就要算这样一笔账。下一步工作组准备做两件事:

  首先,环保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陆续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和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等三项基础性调查工作,以补充本次统计的缺憾;并启动全国生态破坏损失调查,为环境退化成本的全面核算奠定基础。

  其次,重点研究如何利用绿色GDP核算结果,来制定相关的污染治理、环境税收、生态补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制度等环境经济和管理政策。

  新华社记者 顾瑞珍 王娅妮 (据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