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谁珍藏了“如皋县委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2:27 江南时报

  今年是南通地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县委——如皋县委成立80周年。在7月份南通市档案局组织的首次“南通市珍贵档案文献”评选中,产生于1927年的“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因其特殊价值入选,并作为四件珍品之一,被推荐参加江苏省的“珍贵文献”评选。

  在此次评选现场,如皋市档案局局长殷春泉对这件珍贵文献来历的介绍,引起了大

家的关注——殷局长说:“这枚大印是如何保存下来的,至今仍然是个谜。”

  意外发现印章

  产生于80年前动荡复杂形势下的一枚县委大印,如今已是国家二级文物和“珍贵档案文献”,然而,其保存之谜却一直未解——

  上周,记者在如皋市档案局见到了这枚大印。

  印章是一块下方上圆的鸡血石,下方高1.9厘米,上圆高0.15厘米。殷局长介绍道:“当时处于残酷复杂的战争年代。这颗印章大小得体,高低适当,便于随身携带。”

  印面是一个3.9厘米的正方形。按入印泥,盖上宣纸,“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12个火红的小篆字便映入眼帘。

  说起这枚印章的发现过程,在现场的马道来老人如数家珍。

  1965年初秋,如皋县民政科决定对民政科招待所零乱矮小的旧房进行翻建。一天早上,工人在翻建现场挖地扒砖头时,突然有了意外发现——地下有一个砖砌的圆拱。当时几位同志喊马老去看。马老在现场看到,大家轻轻挖开圆拱,只见圆拱内放着一只铁锅,锅上有木头锅盖,而木盖上整齐地放着一双小脚女人的绣花布鞋。

  此时,因为年代已久,绣花鞋风化,手一碰就成灰。铁锅虽已锈蚀,但仍可以勉强端上来。

  锅盖虽然完整,其实已经腐朽,一动就坏。揭去锅盖,发现锅内放着成排的百余发子弹、一把刺刀、一副脚镣,均已严重锈蚀。

  拿开刺刀和子弹、脚镣,意外地发现它们其实只是护卫,它们护卫的是放在锅子正中的这枚“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章。印章保存完好。

  大印落入敌手

  这一发现,令当地有关同志十分震惊,因为他们知道,这枚印章其实早已落入敌手。

  1928年11月到1929年1月,处于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如皋县委书记是徐芳德。同时,徐芳德还是中国工农红军江北总指挥。

  1929年1月10日,为了集中整编游击队,徐芳德带领两名游击队员,潜回江安六甲活动,被驻贲家巷的国民党警察中队包围,突围时中弹被浮。敌人严刑逼供,令叛徒劝降,徐芳德均不为所动,最后在如城北门英勇就义。

  1929年1月16日,上海出版的《申报》刊登了相关的如皋消息,全文是:“一九二九年一月十日经县府悬赏通缉之徐芳德,于上午在卢港区贲家巷地方,被该处公安队拿获,其护兵二名,一名杨立宣被击毙,一名李二被捕,徐左臂亦受枪伤,十五日上午解城,并将杨枭首示众,曾从杨身上搜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江北总指挥’印一方(石质)……‘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一方(石质)。”1929年1月17日《通通日报》也刊载了徐芳德被捕及两方印章的消息:“……闻杨、李均为徐之亲身护兵,杨兼任掌印,从杨身上搜出长方形、正方形石印各一颗。”

  马道来老人分析,根据徐芳德同志当时的身份及负伤被捕、杨立宣同志英勇牺牲等事实,可见以上两报的报道属实。《申报》所引印章的全文,与这枚新面世印章的全文完全相符。古称“关防”的军用印章,一般都是长方形,故从杨立宣同志身上搜出的长方形印章,应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指挥部江北总指挥”大印,而正方形石印应该就是这枚“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章。而且,此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如皋县委大印都没有受到损失,那么,这枚印章应该是此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乃至大革命时期(1926年9月—1927年7月)的中共如皋县委印。

  中共如皋县委成立于1927年7月,是南通地区第一个县委,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首批成立的县级地方党委。正因为这枚印章的珍贵价值,它在1995年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

  谁珍藏了大印

  那么,是谁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冒着生命危险将这枚印章珍藏到了地下?至今仍然难以查实。

  根据现有材料,结合当时的形势,马道来等有关人士曾作过分析,认为这枚印章可能是随我们的同志被捕进狱,再从狱中通过地下关系带到监狱埋藏的。因为1965年翻建的那些零乱矮小的房屋,就是二三十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看守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1930年红十四军开展斗争的前后,有许多同志就在这个监牢中受折磨、遭摧残,以至英勇牺牲。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同志被捕带着印章,再转出去埋藏起来,不是不可能的。而且,意味深长的是,和印章放在一起的还有一副脚镣。这就引人联想到,印章同坐牢是相关的。

  那么,既然徐芳德等同志负伤被捕、印章被敌人夺去,又怎么会再被精心藏匿到底下呢?

  这在当时敌我斗争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也完全有可能。因为敌中有我,敌人的要害部门也有我们的同志,夺回敌人缴去的印章并不太困难。根据许多老同志的回忆,红十四军时期的标语,就曾通过女地下工作者李蕴玉送到国民党反动派县长的枕头上。

  疑为一女革命者

  对马老等的以上分析,李实秋有不同看法。

  李实秋老人从1960年代初就从事党史研究,长期担任如皋市党史办公室主任,对地方党史烂熟于心。

  李实秋认为,在当时险恶的环境下,如此重大、如此秘密的行动,不可能是多人甚至是集体所为,而只能是个别人的行动。锅盖上的绣花鞋则暗示,此人应该是位女同志,而最有可能的则是女地下工作者李蕴玉。对此,李实秋进行过仔细研究和实地走访。

  李蕴玉是江苏宜兴人,在参加当地的革命暴动失败后,与其表哥吴丹枫等7人被派往如皋。吴丹枫是省委特派员,他将李蕴玉介绍给了如皋县委。而李蕴玉的丈夫董雪山当时担任国民党如皋县公署的总务科长,是县公署的“大内总管”,完全有机会接触到收缴来的“如皋县委印”。而在李蕴玉等革命者的影响下,董雪山也为革命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有资料表明:“李蕴玉利用其丈夫的关系,在1928年5月中共江苏省委组织的如泰两县农民暴动——‘五一’农民暴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掩护了叶胥朝等中共负责干部。”(记者注:1927年7月中共如皋县委成立时,叶胥朝与徐芳德同为四名县委委员之一,解放后曾任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另如马道来所言,李蕴玉曾在红十四军活动时期将革命标语送到当时国民党县长的床头。

  李实秋分析道,李蕴玉有接触到“如皋县委印”的方便和可能,而且当时我党打入敌人内部的女同志仅此一人。而我党当时被捕的女同志中没有变节投敌的,应该没有机会接触到“如皋县委印”。分析来分析去,李蕴玉将这枚印章从敌人手中转移出来再藏入地下的可能性最大,绣花鞋是在告诉后人,此事乃一女子所为;子弹、刺刀、脚镣,则暗示着她是冒着坐牢和杀头的危险干的。

  1981年,李实秋等设法找到镇江李蕴玉的住处时,才知道她已于两年前去世了。邻居们惋惜地说:“你们早来两年就好了,她被造反派斗得好惨哪!”原来,李蕴玉1930年离开如皋后,就和党失去了联系,后随丈夫去苏南一带做教师,她丈夫后来又做过国民党丹阳县县长。在那个“左”得出奇的动荡年代,她的日子当然不好过。

  虽然李实秋等反复考证,但仍无法确认李蕴玉的共产党员身份,所以一直只能以“女革命者”、“地下工作者”等称呼她。

  印章原始出处

  李实秋还介绍说,这枚大印被发现后,当时与他同在党史办工作的尹一初回忆说,当初是他到街上请人刻回了这枚印章,时间是在1927年7月筹备成立中共如皋县委的时候。当时,16岁的尹一初是筹备成立县委的工作人员。

  尹后来当过红十四军的营长。李实秋认为,尹的回忆是真实可信的。

  李实秋惋惜的是,另一枚落入敌手的印章——“中国工农红军总指挥部江北总指挥”大印至今下落不明。

  随着时光的如水流逝,“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的保护者之谜,也许将永远尘封下去,但是,保护者坚定的革命意志,对革命前程的必胜信念,则是肯定而明晰的是,也将是永恒的。

特约记者 卢国平 本报记者 李志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