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请给季羡林老减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4:10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季羡林的开会窍门》本是一则正面报道,人生花絮,我却从中读出了酸涩的味道。有200多个实的虚的“职务”、“头衔”的季羡林,时间多半被名目繁多的会议、各色人等的拜访分割得支离破碎。但是,却常常可以看到他一篇接一篇文章见诸报刊、一本又一本著作问世。季老解释说:“我写文章,则多在会上、飞机上、路上(散步),也可以叫‘三上’吧。”

  季老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比较文化学家、佛学家、翻译家、散文家。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至1945年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至今,为终身教授。主要著述有《糖史》《土火罗文〈弥勒会见记剧本〉译释》《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大唐西域记〉校注》等,并翻译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现已出版《季羡林文集》24卷。从高中开始创作散文,几十年笔耕不辍,至今已出版散文集20余本,150万字以上。季老的散文创作虽是学术研究之余的一种“余兴”,但集史、识、才、情于一体,自成“学者散文”一派,是当代“老生派”散文的代表之一。

  对于季老来说,什么名呀利呀,什么职务头衔呀,早就成了过眼云烟。作为国宝级的大师,根本无须什么实的虚的名头来标榜和炫耀。季老一生淡泊名利,虚心向学,具有人格与学术的双重魅力。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期望每一个人都应该在道德方面不断修养和锻炼,“能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而要做到这些亦必须不图虚名,埋头苦干,对于学者来说,就是耐得寂寞,甘坐冷板凳。我知道,那200多个“职务”、“头衔”并非季老索要的,而是各级领导机关给予他的荣誉。虽说是对老人的褒奖,其实也是一些机关、部门、团体组织以壮门面的需要,说到底,“为了打鬼,借助钟魁”。殊不知,对于借名的机关团体来说,自然是光耀了门楣,提高了声望,而对于季老来说,却是一种不小的负担和包袱。

  不说要季老运筹谋划,献计献策,劳心劳力,但开会总是免不了的,这就会占去不少时间。季老打心眼里不想“做官”,更不愿意做个“开会专业户”。况且,本来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英文要一分钟,我们有五秒就够。可有很多领导人,会议的主持者,一句话重复来、重复去,不用说对于季老,就是对于惜时如金的普通学者,也是一种折磨。好在“宽容”是季老的美德,他既不会无故缺席,亦不会中途退场,只能讲究开会的艺术,总结出了“开会的窍门”。“所以他讲话,我用不着注意听,我半个耳朵完全能掌握,当别人鼓掌的时候,我跟着鼓掌。那四分之三我就考虑别的问题,做学术,一篇文章怎么写、资料怎么搜集。”“我并不反对开会,有些会是必要的,不过要讲一点效率,不要套话太多。开学术讨论会,我感觉中国人就浪费时间,其实你最好单刀直入,有什么意见就提。”作为一位忠厚长者的谆谆告诫,我们的会议主持者,做主题报告的领导人当思之戒之。

  1911年出生的季羡林老,至今已是95高龄的耄耋老人。生命、健康于他已成为宝中至宝。却仍然要担当那么多的实职虚职,要开那些可有可无的会议,要应付朝来夕往的访者,时间于他只能按分钟计算,只得这样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思考,写作,吐丝,奉献,是幸还是不幸,当喜还是当忧,是人生的艺术还是无奈,是生命的从容还是摧折?我深深的为他忧虑。所以期待有关领导机关有关部门有关团体,能从人文情怀和人道主义出发,主动为老人减负,让老人从所有的虚名虚衔牵累下解脱出来,放他一条“活路”。让季老有生之年的宝贵时间能够自由支配,能够从容的思考写作,能够优雅的安度晚年之乐。事实上,颇受虚职虚名所累的又何止季老一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