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生命的意义与时代的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4:10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在我有限的阅读中,爱读人物传记。

  这不仅因为自己太普通太平凡,希图从人物传记中获得有益的东西,而且我一直认为,与其它读物特别是与那些“水淋淋”的读物相比,人物传记相对来说客观些、耐读些。

  曾读过一种版本的《罗素评传》,才知道罗素也有脾气,有时也发火,打过自己孩

子的屁股,两度婚姻都不如意,等等。评传写到,罗素与“志趣相同”的第二位夫人结婚后,一些访客甚至名人,登门向罗素请教或交流问题,这位第二夫人喜欢出风头,抢先代替罗素回答问题,弄得罗素很生气,有时干脆不说话,宾主甚为尴尬。我觉得《罗素评传》中这些类似的“闲笔”,不仅不会影响罗素的形象,反而让读者感到这位哲学家可亲可近可爱——原来罗素跟我们这些平常人一样,也有许多缺点,也有许多人生的烦恼。

  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作者都这样较为客观地评价传主。时下,有不少人物传记就拼命地注水、“水煮”,甚至清汤寡水中加点色素,炒作得很厉害。曾看过一位小有成就的中年女性的自传,自传写到她自己在少女时代怎么怎么聪颖,在年轻的时候怎么怎么美丽、怎么怎么出众,成功后身边的人如何如何崇拜自己,云云,通篇只说自己的优点、能耐、成功,只字不提缺点、失误。

  其实,这些传主在个人事业、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确颇有成就,他们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方法,加以总结、推广,从而给读者以就业、事业、人生等诸多方面的启示;但是,他们却偏偏在传中“掩其不善著其善”,或者“王顾左右而言他”,尽往自己的脸上贴金,把自己当圣人来打扮。坦率地说,这类传记看似五颜六色,实则毫无营养,说是“精神的泔水”也不为过。读了之后,读者除了怀疑、生厌外,还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传主能在读者心目中树立起自己应有的形象吗?

  在陈勇的《钱穆传》中,曾看过钱穆就治史问题说过这样一句话:“绝无纯客观的历史,应通过追寻史料而把握时代的精神。”的确,传记作品的内容一般来说都是过去的事。过去的事,回忆、追寻、记录下来,要想做到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的。窃以为,钱穆这句话虽然谈的是治史,对人物传记同样适用,因为无论是自传、评传或是其它体例的人物传记,不可能要求传记的内容全部客观、真实,也不可能要求作者都像卢梭那样把自己的灵魂“抖落干净”,但是尽量“不虚美,不溢恶”、勇于解剖自己,或客观地评价传主,或给读者留一点思考的空间,应该是人物传记作品起码的标杆。

  读人物传记,我明白自己虽不能含英咀华,但至少可以通过传主人生的经历与追求,来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传主活动的背景与舞台,来感知时代的脉动与精神;或者说通过传主一生以及其它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来了解传主所处的历史环境,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感此,我以为,一部好的人物传记,最关键的就是体现传主积极的人生追求,并关照出强烈的时代的精神,这样的人物传记才会给读者以激励和鼓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