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重建体制 不信天使唤不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5:33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本报评论员 周明华

  ◎编者的话◎

  本报近日推出“护士长张德丽出走”的连续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新浪网等各大新闻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引发网友热议。外地和本地的读者通过信箱,踊跃投稿参与

讨论。他们分别从患者、医护、医院、政府等各个角度加以剖析,形成了对该事件的多棱镜透视。

  我们认为,在医改走到十字路口的当下,“护士长出走”事件是个蕴涵丰富的标本,涉及医患关系、就医环境、看病贵看病难、医护职业道德、社会信任缺失,以及根源上的医疗体制积弊等问题。有鉴于此,本报今日再辟评论专版,对该事件展开深入讨论。

  黯然逆行在现行医疗卫生体制的路径上,成都市儿童医院血液科的护士长张德丽再也不堪重负,终于站出来捅破某种观念和现实的这层“窗户纸”。一个为自己的梦想和挚爱坚守和践诺了20年不弃的白衣天使,从18岁花朵般的季节守望到今天的成熟与芳醇之际,为何突然间转身,抛却所有的与天使情怀相系的记忆和芳菲了呢?

  2年恨短,20年好长!在张德丽这种惊心动魄的内心搏击与煎熬中,我们没有看见“上帝”带给天使的“灵魂洗礼”;没有看到社会医卫体系搭建的一双制度性慰藉的手伸到她的身前……最终,天使只能孤独地用一种濒临崩溃的精神理念硬挺着过来。

  这一路风雨飘摇,在通往天使的石阶上,哪怕就剩下最后一阶石梯,张德丽最终还是凄凉地退却了。因为,一个人的坚守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坚守,一股强大的南丁格尔精神的“笼罩性”合力坚守,一群人和一个庞大的制度性坚守,才是我们社会之幸,公民之福。遗憾的是,慢慢20年过去了,张德丽未能等到那一天的到来。

  张德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工作压力太大,有病人带着摄像机、录音笔来医院看病,这叫医生哪敢看病呀?下班后有人提醒我,千万不要说自己是医生,恐遭黑打。”是的,当年的选择是为了抵达天使的境界,为之欣喜,为之骄傲,为之付出,为之祈望,而今环绕于她心胸的却是职业性耻辱,却是提心吊胆。

  此种心境又何只是忧伤。显然,张德丽这样的精神断裂非一朝一夕所致。希波克拉底誓言说:“无论至于何处,遇男遇女,贵人及奴婢,我之惟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铿锵之声一定经常回荡在她的耳侧。那么,我们当前亟待反思的是,在“天使离去”这个医卫体系失衡的典型标本前,我们的公共卫生守护者究竟该如何应对?到底我们用什么去挽留这些良心医生,如何尽快搭建医患和谐的正常互信体系?

  因为,当今社会,像张德丽这样的“逆淘汰”从不或缺案例,四川达州开江县医院原外科医生肖启伟,2004年底实名举报当地医药卫生机构部分领导和医务人员收受商业贿赂,之后一年来处境艰辛,他最终离开医院;哈尔滨站出来与“天价事件”较真的“良心医生”王雪原,最后被圈子重重抛将出去,被众人斥作“叛徒”;湖南举报医卫体制之弊的医生胡卫民,已三度萌生去意……而且,这一个个的“圈”还只是当今社会医卫领域里的冰山一角。

  是该整饬医改失败之疲的时候了!我们的社会能使更多的张德丽这样的良心天使不再孤独和神伤,就需要一种顺应社会发展的医疗腐败的“圈”被正义彻底打破;就需要正面医改失败,举社会合力,铲除医卫体系上的弊端,搭建医患互信平台。如此,医卫良知、救死扶伤的正气才能得以树立,张德丽这样的天使才会飘然而回!

  ◎中山广场◎

  一、辩去留

  A、天使本可不“逃离”

  本来面对来自公众的不满情绪,“张德丽们”或许还可以为救死扶伤的神圣而忍辱负重,为白衣天使的荣誉而独善其身;但是,体制的积弊常常让“张德丽们”的职业操守底线被摧毁,道德良心底线被撼动。在两者较量下,白衣天使只有选择“逃跑”。

  如果我们的制度设计能给“张德丽们”留下点独善其身的空间,那么,这些善良的天使们,至少可以得到些许平衡,不会轻易选择离开。可惜的是,我们连这样的空间都没有留出。

  值得反思的还在于类似“张德丽”的情况不仅在医疗,还在另外一些公共领域里上演着,长期下去,后果可怕。还有多少痛苦无奈的“张德丽们”?还有多少“逃离的天使”? 江南(成都 退休干部)

  B、出走的“破窗”效应

  面对误解、非难甚至是羞辱,怀着痛心、失望乃至愤谩的心情,可敬的护士长选择了离开。从她本人的角度来讲,这一选择无可厚非,但对于广大医疗工作者队伍,特别是无数像这位护士长一样正直敬业的白衣战士来说,护士长的出走令人遗憾。这也许会动摇他们救死扶伤的医疗公益守望者的信心和决心,令他们怀疑自己的职业道德究竟还能坚持多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事件具有“破窗”效应,出走的护士长是第一个敲碎玻璃的人。如果有关部门没有及时的措施来应对,那么相继而来的敲碎玻璃的人将会越来越多,最终令医疗体制千疮百孔,甚至轰然坍塌。李志刚(黑龙江 职员)

  二、说耻辱

  A、“耻辱感”来自哪里

  “职业耻辱感”逼走了护士长。其实,患者、同事、领导和社会对她都有高度评价。那么,耻辱感来自哪里?

  耻辱感有着经济基础上的根源。张德丽对记者说,“如果我们这里能成为一家纯粹的慈善病房,医务人员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不再与病房收益直接挂钩,我愿意一直干到动不了的那一天。”作为护士长,她本人没有能力和条件消除体制上的矛盾,为自己的团队成员付出太多、收入太低而深为难受。这实质上是在经济指标逼迫下的一次“正义的溃退”。

  张德丽家庭条件好,有能力离开护士岗位而不用担心生计,还能昭示自己对职业荣誉的珍爱。我担心更多的医护人员即使看不惯行业不正之风,也得努力完成医院下达的经济指标,甚至同流合污积极“创收”,那才是真正的职业耻辱,更是社会不幸。龚明义(成都 市民)

  B、有种自救叫“职业耻辱”

  选择离去摆脱职业耻辱,是张德丽的另一种“自救”。

  这种“自救”能否引起更多医护人员的反思?也许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医疗体制的翻天覆地,但如果把现在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责任都归咎于体制,那也未免有失公平。实际上,再好的医疗体制,也离不开张德丽这样的好医护。

  我希望这种“自救”,不是单纯改善医患关系的努力,而是催生更多医护人员感到职业耻辱的动力。体制孕育了职业耻辱,但自身有否加剧这种耻辱?不要老是怨天尤人,应该敢拿出行动。我们不是倡导大家都来跟着张德丽决然离去,但却希望大家都来共同努力,改变小环境的气候,不再随波逐流、自取其辱。一个人的觉醒,何其孤独?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汇流成河。周稀银(江苏 公务员)

  三、论拯救

  A、让体制过滤道德

  当“经济指标”依旧被作为衡量医院科室乃至每个医护工作人员绩效的重要指标时,制度与“医德”对于医护人员的要求已经背道而驰。生存于“医德”和体制夹缝之间的医护人员,要么是像张德丽护士长那样遵从理想中的医德,并放弃自身利益;要么则是顺应体制的要求,却置基本医德于不顾。

  只有来自体制的力量由当前逆水行舟的羁绊改为顺水推舟的驱动,只有让医护人员并不过分的理想真正实现,存在于当前医疗体系中的沉疴才有得到疗治的可能。愿医疗体制能淘汰医德败坏者,留住医德高尚者,而不是恰恰相反的让医德败坏者如鱼得水,却让医德高尚者不堪其辱的暗自离去。

  吴江(江苏 IT业者)

  B、护好自身的道德火苗

  天使的出走就像娜拉的出走一样,具有某种标本的意义。但是标本的祭起难道只是用来炙烤他人的十字架吗?

  但凡矛盾纠结的医患两方在无休止的争吵中,总会不自觉的放大自己的冤屈和痛楚,所以,我们如今才习惯了丑化医务人员的报道和传闻,才习惯了患者似乎与生俱来的无理取闹。但是,从来真正的道德都不仅仅是只要求于他人的道德,而是连带拷问自身的道德,医患双方或许都该反思。

  因天使的走掉,制度的建构和更张固然重要,每个人护好自身的道德火苗才是找回天堂的必然之道。 唐俊(北京 记者)

  ◎网友热议◎

  1、别让良心蒙羞 高尚的道德感使她的美丽容颜散发出圣洁的光辉,她是天使。抛开虚伪的道德评判,让每一个人能通过自己的工作,享有体面、真实的生活。只有真实地生活的人,才能心灵充实,真实地去爱别人。别让良心蒙羞,否则,最终会是全社会良心泯灭,受害的是你和我。新浪网友

  2、天使为体制出走 16封字字含泪的信留不下她,还有什么能够留下她呢?她不是没有被感动,而是感动得连灵魂也受到震颤。那么,她为什么一定要出走呢?显然不仅仅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护士长出走其实是为体制而出走。

  因此我说:请张护士长快走吧!你走后,新的体制才会来临。当然,笔者这里所说的“护士长”只是代表在现有体制下医患关系的符号,背后是千千万万的“张德丽”。“一民声音”网友 卢一心

  3、不希望“道德绑架” 张护士长之所以选择离开,是因为感受到职业的耻辱感。换言之,她的离职意味着心灵的某种解脱。

  诚然,张的去留,最终的决定权在她自己,而且她也没有决定留下。但是别忘了,在特有的道德语境下,这种集体的挽留信,特别是在媒体介入下,很容易把一个人绑上道德神坛。我不希望这16封真情挽留信异化为“道德绑架信”。“一民声音”网友 陈光豪

  4、天使让人看到希望 护士长的含怨离去,白血病儿童及家长依恋不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医患之间的关系绝非不可调和。“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就是这个道理。

  但也正因为张德丽具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才是导致她去意已决,离开她“感到太多压力甚至耻辱的职业”。这样的结局反倒凸现医疗体制之中人性化的理念,在那些具有正义感与责任感的医务工作者身上得到体现。从张德丽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

  “一民声音”网友 景志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