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听证会为何总是开成“涨价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7:26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不能听与不听一个样,把听证会开成‘涨价会’,国务院法制办正抓紧起草指导听证工作意见,以进一步规范听证制度。”国务院法制办秘书司司长李岳德在今天举行的无锡法治建设论坛上透露说。(《中国青年报》9月7日)

  自从我国实行听证制度后,全国各地的听证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但每一次召开的听证会,几乎是逢“听”必“涨”。毋庸讳言,我国的听证制度还很不规范、不完善,

存在很多漏洞。但笔者认为,听证会开成“涨价会”,根子不是制度缺陷的问题,而取决于政府自身的执政水平与方式。

  听证会开成“涨价会”的深层次原因有二:一是既然有些行业带有公益性,有些成本就应该由政府投资,但是政府往往不愿意投资或者无钱投资,结果造成公益行业的大幅度亏损或者运转困难。作为经营者只好通过价格听证,把本由政府投资的花费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比如煤气、供热和自来水的管道铺设与维修,本应该由政府投资,但政府袖手旁观,简单地把这些公益行业推向市场,当然会让这些行业造成公益属性丧失,而嬗变为纯粹的市场行为。二是有些地方政府把一些公益性行业看成是增加地方财政的“摇钱树”,价格上涨,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比如景点涨价就很典型。景点所需要的一切花费,包括人工费、维护费等,应该由政府承担,取得的门票也应该“取之于景点,而用之于景点”,但我国很多地方政府不仅不投入,相反把大量的门票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所以说,作为听证会的“居间人”、“裁判员”———地方政府,本身的主观倾向与经营者的利益是一致的。甚至说,经营者涨价的意图,本身就是地方政府的意图。

  所以,有些听证会,实质上是走过场,当摆设。听证,只是一个程序,只是一个涨价的“道具”而已。

  倘若指望通过规范听证制度,来扭转听证会开成“涨价会”的局面,我看是枉然。改变逢“听”必“涨”,首先改变的是政府自身的执政水平与方式。比如,政府部门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对公益事业要加大财政投资和扶持,不把本属于公益性的行业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等。只要政府与经营者摆脱利益干系,才能规范听证行为,让听证起遵循公平、公开、公正三项原则。否则,即使听证制度在形式上多么规范,也难以改变以政府主导的逢“听”必“涨”尴尬局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