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谁在带偏大学生社会实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9:10 中国新闻网

  

谁在带偏大学生社会实践?

  资料图片:7月28日,清华大学暑假社会实践的8名学生来到重庆云阳,对三峡库区生态环保建设展开调查。中新社发 饶国君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使用。

  近日,有媒体对上海部分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进行回访和调查,发现一些轰轰烈烈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正在偏离初衷,走向形式主义。

  报道说,一些团队计划“宏伟”,大有指点江山、改天换地的气魄,结果却草草收场。有的活动缩水变形,计划书上写明走访5个地方,最后只去了3个;有的原计划10天时间,后来仅用5天就“提前”完成任务;某团队揣着学校拨给的2500元项目经费,调研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结果成了“走走看看”的参观旅游。

  曾几何时,暑期社会实践是身处校园的大学生们难得的体验。借由实践的桥梁,他们实地观察复杂的社会,将理想的触角伸向外部世界。但今天,一部分活动显然已与目标背离甚远。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首先,目标过于宏大,稚嫩的双肩难以承受。据报道,在一些实践计划中,常有类似表述:“通过本次调研探讨这项制度的不足,对完善该制度提出建议”,“对安徽某村进行考察,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推动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帮助当地县政府制订发展规划”……目标可谓宏大,立志可谓高远,然而,在他们对实践对象还谈不上有多少了解的时候,以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恐怕离实现这些具体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脚步不够踏实,心浮气躁,也使一些大学生难以真正沉入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拍几张照,写几个字,与其说是实践,不如说是旅游;与其说是搞调研,不如说是凑热闹。来时轰轰烈烈,走时潦潦草草。和人家单位签了协议要使服务与合作“成为长效机制”,但协议签完就杳无音信,再见不到学生身影。难怪基层单位反感这样虎头蛇尾的花架子。

  还有,一些活动组织者动机不够单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据一些实践小分队队员反映,一些学生干部组织类似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政绩工程”邀功摆好,为自己“晋升”、毕业找工作积累资本。一些活动尚未实施,媒体上已是消息满天飞,据说这不但为宣传自己,更是为了事后争取更多经费。

  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生实践活动大多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学生们远离社会,特别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和专业导师给予指导,否则,只能是“人家让我们看什么我们就看什么,也不知该提什么问题,不添乱已经不错了”。毫无准备的实践自然所获甚少。而如果连一些指导者本身也对实践对象不甚明了,学校又没有相应设计的话,又如何指望学生们方向更明,收获更多?

  理想主义的热情和融入社会的愿望总是值得鼓励的,青年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中才能真正触摸脚下的大地。然而,这种热情只有付诸脚踏实地的追求才能有所回报。我们不去苛求羽翼未丰的大学生们,像社会学者那样深入山寨村居进行专业的田野调查,或像经济学者那样深入厂矿企业进行高难的研究运算,但如果更多的学子都能像那个“肯沉下去了解中国”并写出《乡村八记》的清华大学学生李强那样,那么千万大学生火热的社会实践,将会有沉甸甸的收获。(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刘成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