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者走出书斋“拥抱”珠江 珠江文化研究会成果转为经济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9:18 南方日报

  核心提示

  上个月,哥德堡号的到来让海上丝绸之路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海上丝绸之路曾经对中国的经贸和对外交流起到关键作用;而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经贸发展和旅游开发起到促进作用。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就包括了珠江文化研究会中一批学者的成果。

  “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对接点”、“南江文化”、“南海一号”等研究成果,近年已成为广东的文化热点事件。一群广东作家、文学批评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目前仍在从事着这些项目的研究,尽管这些专家们本职的研究项目都是社会基础学科,但他们的学术成果却直接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基础学科学者们普遍耽于书斋著书立说的情况下,由这样一群学者组成的珠江文化研究会几年来足迹走遍广东各地,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将“学术研究”的内涵扩大化,为基础学科的学术成果转化成经济助力探索出一条新路。

  让学术走出书斋,让学者走出书斋,让基础学科的成果在更广阔的层面上为经济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文化大省建设服务,这条道路无疑有着非常光明的前景。

  1专家访谈

  黄伟宗:学者应该学以致用

  作为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大中文系教授黄伟宗在这个学术组织中的作用非常关键,尽管他自己谦虚地表示,他这些年来所做的事情,无非是把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进而升华成一个文化方面的发现和论断,但谁也无法否认,珠江文化研究会的许多学术成果,都是由这位退休教授带领大家进行研究而取得的。而许多学者也正是在他的牵头下,才走出书斋,将学术成果应用到经济实际当中。日前,黄伟宗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当初您参与创办珠江文化研究会的初衷是什么?我们知道,您是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这个学术组织虽然是以文化为研究方向,但很显然与您原来所从事的专业有很大差异。

  黄伟宗:在1992年受聘担任省政府参事之前,我较多研究岭南文学,对“岭南文化”较熟悉。但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发现从“岭南文化”出发来研究,显得不完整不确切,而“珠江文化”这个概念则较全面、较适当。所以,1989年我在一篇论陈残云文学创作的文章中,开始用“珠江文化”这个概念,并正式开始了珠江文化领域的研究,随后与一些多学科专家一道,创办珠江文化研究会。

  记者:那您是根据什么认为“珠江文化”的概念比“岭南文化”概念更全面、更适当呢?是不是打算用珠江文化取代岭南文化这个概念?

  黄伟宗:珠江文化概念最早是郭沫若提出的,1926年他在中山大学说:“我们要革新中国的文化,非在国民革命的空气中所酝酿的珠江文化不能为力。”可惜当时没有发表较详细的研究论文。而我在提出珠江文化概念的时候,参考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水文化”理论和“海洋文化”概念。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过,中国有海洋,但海洋对中国文化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中国早有水文化观念,“饮水思源”等古成语即是铁证。中国有多条江河,也有许多江河流域的文化,有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文化,还有数不胜数的小江小河文化,每条江河文化都有其特点风格。

  至于珠江文化同岭南文化的关系,我觉得二者着眼点不同,一个是水域,一个是地域。这并不是想提出一个概念来取代另外一个概念,而是从不同的文化学观去研究。从实用性而言,由于珠江文化概念相对范围较大、内涵较丰富,在一般情况下,具有扩大岭南文化内涵和优势的作用,但在地域文化范畴内则仍可应用岭南文化或广东文化概念,在学术上仍可对珠江文化和岭南文化分别作为不同领域进行研究。

  记者:您觉得研究珠江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黄伟宗:首先,水决定人的生命、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也是研究水文化最现实的意义所在。而且近年中国文化学和文明史界有这样一种提法,黄河文化发祥并代表中国的农耕文明时代;长江文化代表中国工业文明的发祥和发展;珠江文化,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现代珠江文化,则是中国率先奔向后工业文明的代表。所以研究它会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珠江文化非常突出地体现了地域文化之间的和谐性。在这个流域之中,各个地域文化之间既能共存又风格迥异。单是广东,广府、客家、潮汕三种文化就异常和谐地存在于岭南文化之中;而珠江流经的几个省份,其文化的差异性也都非常大,但这些文化却又都和谐地存在于珠江文化之中。

  另外,所有的江河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风格。珠江文化的特点是共时性、宽容性、领潮性。其负面是浮动性太强,不注重持久、深刻,尤其是不注重理论和总结。所以,我们研究珠江文化就要特别注意克服其负面性。珠江文化研究会近年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我作为组织者,主要是把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从文化学上进行整合或升华,形成一个文化层面的发现或者论断。所以,每项成果都是集体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都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经济与文化结合的产物。由于从实践中来并为实践所用,所以社会接受,学者接受,政府也会接受,在大家都接受时,自然也就能对文化或旅游开发以至经济项目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

  2学者故事

  国家一级作家洪三泰:

  研究海上丝路,创出历史小说

  在一群研究型学者当中,洪三泰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毕竟他是一位国家一级作家,而不是研究型的学者。所以当他参与创立珠江文化研究会并担任副会长的时候,说他“不务正业”的人不在少数。

  但洪三泰在这个研究会中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该研究会成立后的第一个研究工程——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洪三泰在采风过程中遇到并向研究会提出意向的。之后各位专家三下徐闻,终于确认了海上丝绸之路早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说法。

  而这些年来,严谨的考证工作同他的文学创作不但没有产生矛盾,反而相辅相成。在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洪三泰就从中得到了启发,写了两本书:《开海》和长篇报告文学《千年国门》,并创作了著名长篇历史小说《女海盗》。

  历史地理学者司徒尚纪:

  珠江文化专家,延后一年入会

  如果说珠江文化研究会中有哪个人是一直“坚持”在本职岗位上的,那么这个人无疑就是司徒尚纪。这位中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学者,在研究会成立之前就写了《珠江传》一书,成为珠江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

  尽管是从地理学角度去研究,但司徒尚纪却从来没有局限于自己的“领地”,因为在他看来,历史地理和文化地理、人文地理之间,不论应用还是理论,都是可以相互渗透的。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3次研讨会期间,珠江文化研究会的学者们注意到司徒尚纪发表的一些有关著作,曾经派人邀请他加入,但当时他正在英国探亲,联系不上。直到一年多后,省政府参事室聘请他做参事,他才正式成为珠江文化研究会的一员。

  3新闻背景

  是什么让他们走出书斋

  珠江文化研究会的大多数成员,不但是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学者,同时也都是省政府聘任的参事。与纯学术团体不同,他们提出以及论证的一些学术成果,许多都可以直接转化成经济成果。比如,海上丝绸之路的论断、岭南文化发祥地的论断、珠玑巷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点的论断、南江文化的论断、南海一号的学术论断等等,在以往看来,本应只存在于书斋中,存在于学术刊物上,但现在这些社会基础学科的成果,却直接为当地的旅游开发、招商引资作出了贡献,变成了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群学者走出了书斋,直接投身到经济建设之中?

  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党组书记、省文史馆馆长周义说,促使学者们走出书斋的最大原因,就是要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进程中,通过对一些经济决策提供文化依据,进而使经济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推进文化和经济融合。而在此期间,研究会的学者们既完成了各自的学术研究,同时又发挥了身为参事的作用。此外,珠江文化研究会根据学者们的学术研究范围,提出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而地方性的考古和历史发现,经由珠江文化研究会进行论证和考核之后,又可以丰富和提升当地的文化传统内涵,同时也为旅游及相关经济产业提供前进动力。

  由于这一团体的成员大都是在学术方面较有成就的学者,如何处理学者之间的学术论争,其实也是研究会里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如黄伟宗的文化学、周义的经济学、洪三泰的诗学、谭元亨的客家文化学、司徒尚纪的地理学、张镇洪的考古学、黄启臣的历史学、罗康宁的语言学和朱崇山、戴胜德的粤味文学,这些学者之间,在研究过程中也会时有争论。

  对此,周义说,在这样一个机构中,大家在学术观点上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由于研究会中并不存在行政架构,因此学者之间关系平等,只有学术观点之争,而不会有根本性的矛盾。所以,研究会的学者才可以在不同学科之间发挥各自优势,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证、推断,并通过资源共享达到共同目的。同时,他们摈弃从理论到理论、为研究而研究的方式,充分运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的有效方法,做到研究和开发融为一体,学术和经济有机结合。

  4成果概要

  珠江文化研究会近年项目

  1.参与论证徐闻“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地位,为徐闻旅游业增添重要景点。

  2.提出“南江文化”概念,为南江流域(即罗定江流域)内的云浮、罗定、新兴、郁南等粤西地区架起一条经济与文化齐头并进的黄金通道。

  3.参与论证“南海一号”文物科学价值,省政府为此投资1.6亿元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4.提出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点概念,为封开、南雄等地重新进行历史文化定位。

  5.提出怀集为“岭南燕都”的概念,并为该地文化定名为“燕都文化”,通过举办论坛等形式为该县旅游吸引资金。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郑照魁

  图:

  珠江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经常到基层展开调研。刘力勤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