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有多少科研成果是没有实际价值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9:50 正义网

  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全国政协“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专题协商会上,几位科学家表示,科技界必须改革以“量”为核心的评估体系,否则因其所引发的浮躁学风和“科技泡沫”将阻碍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新京报》9月7日)

  现在学术界流行一句顺口溜:“剪刀一剪,浆糊一粘,大名一签,长长一篇。”很

多论文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制造出来。而“拼凑抄袭,造假浮夸;热衷社交,注重创收;师生一气,互搭便车”更是学界中人心知肚明的“潜规则”。据统计,我国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数量已居世界第五,但1994年至2004年十年间每篇文章的平均索引率却排在第120位之后。可怕的是,当论文的粗制滥造成为社会常态,当对数量的期待超越对质量的渴求,当“学将不学”的局面无以遏阻,当社会上的人不再认为学术值得社会尊重,学术也就背离了其固有的初衷。

  目前中国国内学界的现实情况是,更多的人存在求学的浮躁风气,对中学生、大学生不注意兴趣的培养和启发;对研究生、博士生又以论文的多寡来“论英雄”。最近一项调查显示,77.39%的院士对我国学术界目前的科研道德状况给予了“非常严峻”和“比较严峻”的评价。而八成院士认为学术界道德状况“严峻”,及其所指出的“宽严失当”的事实,中国科研成果90%无实际价值,本该追求科研质量却变成了盲目追求科研数量,科研论文数量的确上去了,成果数目增长了,期刊也越来越厚,文章越来越多,但质量却并没有相应提高,着实令人堪忧。

  马克思?韦伯指出,一个学者要想赢得社会的认同感,无论就其表面和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完美的成就。但是,因我国不少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人才评价中只看重科研成果数量而不注重其质量和科学意义,导致了科研人员急功近利,为获奖和晋升而搞‘短、平、快’,成果得不到转化,甚至还催生种种学术不端行为。而高校流行的教授相当于副厅或厅级的标准“换算公式”,足见官本位意识的无处不在,以及深入人心的程度之深。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纠缠不清,学术研究被异化为“仕进”、“待遇”的一种手段。

  科技创新重在质量,不能盲目追求论文数量。面对令人担忧的学术道德现状,通过怎样的努力,改善当前的学术道德状况,显然需要确立学人在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只是,在学术不端盛行的今天,单纯强调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教育显然有些太过理想主义。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固然需要学人的自律自重,需要科教管理者负起本应担当的责任,营造一个好的文化氛围,但需要指出的事,趋利是人的天性,倘若不改变现今的量化考核、指标限制,不求名利的科学家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就不可能转变当前的学术现状。以往,致力于学术道德状况的改善和水准的提高,我们过多强调的是,最根本的要依靠学人的自觉和自律,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而没有从外部环境找原因,也没有从学术考评体制和机制找问题,走了不少弯路。

  一些专家认为,盛行于学术界的不正之风,其根源在于现行的学术评价、人才评价机制以及人才评聘机制不尽合理。依现时的国情,学术制度的改革,不能囿于大学自身的变革,还需辅以整个社会的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的革新,才能彻底根除掉根深蒂固的功利意识,并最终还学界以清净。

作者: 郭立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