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00人小村30年 出了322名大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9:51 大洋网-广州日报

  文/图 记 者叶仕欣

  通讯员万自明、廖伟军

  昨日,今年高考双双考上嘉应学院本科的张锐权兄弟背上行李告别母亲,踏上了新的求学路。至此,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今年考上大学的学子全部跨入了大学校门。

  据了解,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这个不足2000人的山区小村已考出322名大学生,平均1.4户人家就出了一个大学生,目前在读大学生仍有100多人。今年该村有45名农家子弟参加高考,39人考上大学,其中4人被第一批本科院校录取,21人被第二批本科院校录取,14人被第三批院校录取,连膺五华县“高考第一村”殊荣。

  一个地处边远山区的小村,在高等教育尚没有普及,上大学犹如挤独木桥的状况下,该村有什么秘诀让村中这么多农家子女考入大学殿堂?昨日,记者来到这个被当地群众誉为“秀才村”的城镇村,探访该村育人成才的奥秘。

  设村中大学生“龙虎榜”

  现任村委会主任周锦翔告诉记者,在城镇村,村民们秉承了客家人“卖祖屋”都要供孩子读书的传统,每逢中、高考放榜,谁家子弟考上了大学,哪个学生被重点中学录取,成了村中最热门的话题。

  记者了解到,周锦翔上任前是一位老板,9年前他当选村委会主任后,便放弃了自己的生意和优厚收入,每月只拿400元工资。上任以来,他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发动乡贤捐资53多万元,在城镇小学兴建教学楼、添置教学设备。

  他还设立村中大学生“龙虎榜”。记者在城镇村村委会办公楼二楼看到,这个设计精美的“龙虎榜”里记载着自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以来,每一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姓名、家长名、考进的院校名和目前的工作岗位。以此激励家长们增强教育子女读书的决心和信心,激励学子们你追我赶。

  村设教育基金助学

  据介绍,城镇村每年集体收入只有几万元,但该村总是将经费向教育倾斜。2004年,该村通过集体商议,出台了一个 “入股捐息”建立教育基金的办法:村民们自愿将闲钱存入村委教育基金专账,利息用作奖学金,本金可以由村民随时取回。此举一呼百应,村里很快筹集了37万元教育基金,每年可获利息收益1万多元。

  该村用教育基金的利息来奖励村里考入大学和考上县重点中学以上的品学兼优的学生,不够部分由村里的集体收入补足。每年录取通知发下后,村干部挨家逐户登门祝贺,并通知学子按规定时间到村里领取奖学金。

  据了解,从1999年至今,村里设立的教育基金已为数百名考上大学、高中的农家子女颁发了奖学金。

  村民捐款壮大奖学金

  城镇村村口“打工也要读高中”的大红标语牌是村里一道风景。为鼓励学子上高中、上大学。每年考试前,村干部都要逐户为村中的高三、初三毕业生送上20元的鼓励金,给学生购买营养品。考试成绩公布后,对成绩优秀的马上进行鼓励,同时,对未考上大学、未考上高中的实行包干管理,既鼓励他们再考,也鼓励他们读技校,学取一技之长去立足社会。

  村民纷纷捐款壮大奖学金。一位90岁的退休老教师,找到村干部,主动要求为教育基金捐款5000元,村干部念及他年事已高,只收取了他500元;一位70岁的大伯,动员外出做工的儿子拿出1万元“入股捐息”,带动了相邻做工的乡亲,共带回了5万元“入股捐息”;村里有一位卖猪肉的大叔,自己生活还艰苦,但他追到村干部家里,捐款200元……

  骄人村史

  清代村中出了

  3个举人5个秀才

  走进城镇村,映入记者眼中的是弯弯曲曲的小街和穿行其中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这里看不到成片的稻田,也难觅碧波粼粼的大片鱼塘。由于地少人多,大部分村民靠做小生意或打工养家糊口,教子女读书成了家长们鼓励孩子成才的主要途径。

  据当地县志记载,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城镇村就出了文举人孔元祚。咸丰年间,村民陈模生7个儿子中有5个考取秀才,随后有2个中了举人,“秀才村”的美誉由此而来,而且从此村里文风日盛。

  村里还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村中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乐学宫,有百年老校五华中学。这些都成了村民的骄傲和教育熏陶后辈勤奋求学的宝贵人文资源和活教材。

  求学故事

  小村的“书香门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该村,村民们把培育子女读书成才当作人生最大的事,生活再艰辛也要供子女读书。

  村民洪春香,丈夫外出打工,自己卖菜谋生,生活虽艰苦,却把一子一女培育成才,分别考上北京化工学院和华南理工大学。记者在她家里看到了她孩子的几十张奖状和在大学里的照片。周锦翔介绍说,村里如有一户人家出了两个大学生的,村民们就把他们家称为“书香门第”。现在这样的家庭该村就有60多户。

  今年80岁的张洪英阿婆是村里的骄傲。在她的众多子孙中,目前已有10个考上大学。

  一根卖菜小扁担

  村里的特困户李洪梅丈夫身体有病失去了劳动能力,3个女儿上学,一家5口全靠她在村中市场做清洁工每月300元的工资收入维持生活。当时正在小学上5年级的大女儿李琼芳为了缴交3姐妹的书费,每天清晨4时便到自家菜地摘小菜用一根小扁担挑到市场上卖完后再去上学,每天3元、5元积累。李琼芳考上梅州重点高中离家后,二妹接过姐姐的小扁担继续天天去摘菜卖菜。去年,二妹考上高中后,三妹又接过了二姐的卖菜小扁担。

  如今,李琼芳已是湛江一家大学二年级学生,二妹在梅州一家重点高中读高二,三妹在华城中学读初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