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我们还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9:59 国际在线

  作者:邓海建

  重庆一中出台新校规,要求学生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开学第一天,重庆一中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便是安全教育。学生们吃惊地发现,学校明文规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中新的《学生安全须知》第五条规定:不要与陌生人搭话,以防受骗。(9月7日《重庆晚报》)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我们一度梦见彼此是陌路人,醒来时发现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但如此诗意的生存语境在现实中是悖逆的,在每个城市的车站、宾馆、小区,我们几乎都会遭遇“民警提醒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标语。“陌生人”这个语词被不断地原罪,家长告诫孩子陌生人

  都是大灰狼、成人自我警惕陌生人都有难防暗剑。结果是大家在这种内心恐怖的泛怀疑主义下各自画地为牢,隔阂越来越多、社会危险系数却不见减少。

  我们还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呢?从心理学而言,人类很多特性的分布都有规律可循:圣人和恶徒各只占2%左右,中间水平的占9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是“坏人”。所以,和陌生人交谈,碰到正常人的概率远大于碰到一个坏蛋。而和正常的陌生人交谈,是我们获取信息、反馈观念、构建互信、融洽感情的关键途径,我们和“陌生人”说话尽管可能遭遇危险成本,但综合收益远大于其被戕害的可能。那么,不和“陌生人”说话真能相安无事吗?当“不和陌生人说话”的“涟漪效应”铺陈开去,这个世界被贴上“陌生人”标签的群体只会边际递增,隔阂指数和矛盾概率也会飞升。而“说话”显然属于极端边缘的犯罪手段,它的危害性完全在可控的防范范畴内。我们遭遇的伤害可以来自“坏人、罪犯”、但决不是源于“陌生人”,社会关系中永远没有绝对的“陌生”概念,“不和陌生人说话”,恐怕只有鲁滨逊才能做到——因此,因噎废食地不和陌生人说话、不如教会应对个别“陌生人”的自我防范之法。

  我们还能不能和陌生人说话呢?这问题太需要有人告诉我们答案了。“要不要”是一种价值判断,“能不能”是一种能力判断。现实是无论孩子还是我们,总会遭遇陌生人,那么,谁来保障我们“和陌生人说话”的安全责任呢?不是所有的陌生人都是大灰狼,那些个别坑蒙拐骗的,如果职能部门能尽心剔除和热心警醒,陌生人就不至于那么冰冷阴森吧。当我们在反省人际危机、慨叹人心不古的时候,制度设计的善和程序正义的美已然成了最令人伤心的“陌生人”。在“不和陌生人说话”的最次策略之上,真的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一棵树长虫子了,就要毁掉整个森林?一个社会出现几个骗子,远没有人们之间疯狂建构的不信任与不合作可怕吧。没有怀疑的社会是麻木的,但怀疑一切的社会是狂悖的。我们理解“不和陌生人说话”的良苦用心,但,我们可能忘记了——总有一天,总有一个地方,你我一不小心也会成了陌生人。我曾与四岁多的儿子讨论,当他被坏人拐骗走了,他该如何应对。儿子一脸稚气:我会在他们家很快长大的,长大了我就开着车,回来找你们。

  在我国,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儿童被拐卖,他们的家属因此走上漫漫寻子之路,每每看到这样的报道,牵动的是全国所有家长的心。

  为了保护未成年的儿童,我们看见成人们用尽心力,据9月7日《重庆晚报》报道,9月开学后,重庆某学校上的第一堂课便是安全教育。学生们吃惊地发现,学校明文规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我不否认学校如此规定的善意,但孩子们不与陌生人说话,就有了安全屏障?这种规定只考虑到设置保护孩子的防线,而没有思考这样的防线对未成年人心理的负面影响,这会造成孩子们对社会的普遍不信任,不友善,甚至敌意。出门在外的孩子除了老师同学,在路上、汽车上,面对的都是陌生人,正是这些陌生人组成了人类社会。不与陌生人说话,无论说什么话都是不可以的,无论什么样的人都不能与之交流,这将是怎样一幅可悲的社会景观哪。

  我们的成人社会通过一句简单规定,就制造了儿童与成人社会的情感对立,制造了社会的普遍不互信。正是这种几乎无所不在的防范教育,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有时我走路经过一位女士身边时,她会下意识地夹紧自己的提包,似乎经过她身边的任何一个男士都有可能在一瞬间抢走她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可见一斑!

  成人社会用过当告诫来防范侵害、保护孩子安全,是一种懒惰的行为,是将成人社会的责任推给不谙世事的孩子。学校与家长要教育孩子们应该是,如何礼貌地与陌生人对话,哪些是应该与陌生人交流的,哪些是个人与家庭隐私,不能示人,哪些是可以为陌生人提供帮助与服务的,哪些是不可以的,仅仅用一个规定就割断了孩子们与陌生人之间的互信关系,这不是教育,而是弱化儿童的判断力与自护能力。

  对自己孩子负责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却鲜有家长致力于对孩子的社会性保护法规的建设与提议。而没有丢失孩子的家长也将儿童保护看成与自己很遥远的事情。记得我曾看过一部国外电影,讲的是一位母亲在自己的儿子命丧校园帮会的恶性聚会时,她没有过多地去苛责学校,而是多年致力于让所在州立法,取消校园帮会的恶性聚会,因为这种聚会还可能造成其他孩子伤亡,她最终获得成功。

  可见,与其不让孩子与陌生人说话,阻断儿童与成人的天然联系,不如我们成人扎扎实实在做好社会的净化的工作,让孩子更多与陌生人说话,学会与陌生人说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