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破茧化蝶,蚕农成“股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11:23 人民网

  7月17日,烈日炎炎。荣昌县仁义镇瑶山村四组蚕农李长柏捧起白白胖胖的蚕宝宝,笑着说:“今年2亩半桑园交给公司打理后,我一点都没为养蚕的事操过心。这多亏镇上搞了‘反租倒包’,公司既包技术又包销路,我是既当股东又当蚕农,啥子风险都没有,就等着收钱喽。”

  “反租倒包”是咋回事?“说简单点,就是公司先将农户的桑园租过来,再把所租

桑园倒包给农户养蚕,蚕子、肥料、蚕茧由公司统分统销,蚕农就好比是股东。”仁义镇党委书记唐鹏程说,“这一租一包,一反一倒,大大降低了蚕农养蚕的风险,公司也获得了稳定的蚕茧原料。”

  “反租倒包”的背后,有着一段痛苦的历史。

  仁义镇土质疏松,气候温和湿润,适宜栽桑养蚕。数十年来,养蚕是多数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1998年,由于受国际蚕丝市场行情影响,蚕茧价格跌到20年来的最低价,质量最好的茧子也就每公斤6元,稍微差的每公斤仅卖一二元。那一年夏天,300余农户挑着茧子聚集在政府大院,要求政府给“说法”:“茧子卖不脱,怎么办?”“政府喊养蚕,亏了就该政府贴……”几千公斤白花花的茧子,倒在政府大院的空坝上,见者无不痛心。还有一些村民把已孵化的茧子堆到了镇政府院坝里,政府办公楼内,到处都是飞蛾。

  价格的暴跌伤透了蚕农的心,村民们最直接的行动就是砍桑树。“到1999年,全镇原有的8000亩桑树,已剩下不到一半。”副镇长甘德权说。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好几年,随着蚕丝行情的回升,村民们才又种起了桑树,到2003年底,全镇桑树面积达到1.2万亩。

  2004年,唐鹏程调任仁义镇党委书记。上任之初,他一头扎在田间地头,在他的指导下,许多蚕农放弃了普桑,改种“嘉陵20号”良种桑。那年桑树长势好,蚕茧的市场行情也不错,可令蚕农们不解的是,增产了却没有增收。

  这是为什么?爱琢磨的唐鹏程,从分析产供销环节入手,找到了原因:当行情上涨时,收购公司从农民手中平价收购蚕茧,然后再高价卖给加工企业;当行情下滑时,收购公司又乘机压低价格。作为“婆家”的加工企业想收茧收不到,作为“娘家”的农民想卖茧给加工企业,却不能卖;而作为“媒人”的蚕茧收购公司,不担风险却两头赚钱。这不是富了“媒人”,穷了“婆家”和“娘家”吗?难怪农民不高兴。

  弄清症结后,唐鹏程突发奇想:与其让“媒人”赚钱,何不让“婆家”和“娘家”直接“谈婚论嫁”,形成利益共同体呢?

  唐鹏程把自己写的一篇调查报告,送给上级领导。他的这一想法,得到县领导的大力支持。

  于是,引进“婆家”成为当务之急。可仁义镇是一个农业镇,如何才能将大企业引进来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唐鹏程遇到了重庆川投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位投资人,他诚恳地谈出了自己的设想。他的大胆设想,引起了川投公司的极大兴趣,公司老总亲自到仁义镇考察,双方一拍即合,当即签署合作意向。

  引来了“婆家”,那就得退掉“媒人”——蚕茧收购公司。按照有关部门规定,蚕农只能将蚕茧卖给收购公司,而不能直接卖给蚕茧加工企业。为了这事,唐鹏程四处奔走,寻求县里支持。最后,在荣昌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县里出台文件,规定凡是在农村建有1000亩以上基地的企业,可以拥有蚕茧收购权。文件一出,合作双方大喜,正式签订长达10年的合同。

  合同虽然签了,但农民却不买账。原来,经过市场的几起几落,农民都被搞怕了。怎么才能让农民心里悬起的石头落地?镇政府和川投公司经过长达5个月的调研和多方协调,想出了一个“反租倒包”的办法。

  起初,蚕农们不懂什么叫“反租倒包”,还以为又是政府变着花样“耍”农民。为了作好宣传工作,唐鹏程走村串户,每到一处,他都要给群众算一笔细账:“你家有1亩桑园,可每年获得租金225元;1亩桑园每年最低可养蚕4张,可产鲜茧160公斤,按目前公司收购价每公斤18元计算,可收入2880元……”为打消农民的顾虑,镇政府和川投公司还签订补充合同,由公司负责全程技术指导,并制定了高于成本的最低保护价。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瑶山村村主任郭义钟原本就是养蚕大户,他第一个跟川投公司签了合同,把3亩多地全租给了公司,平时还给公司打零工。他自己算了一笔账:“以前自己养蚕,累人不说,收益也不大,还要背到四五里外的公司去卖;现在多好,我的地租给公司后,光租金收入就近千元,加上我平时还给公司打工,年纯收入在五六千元以上,比自己干强多了。”

  在郭义钟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当起了股东。“现在心里就像是吃了定心丸,再也不担心亏本了。”五里村三组村民罗成芳高兴地说。

  在瑶山村一处桑园,笔者看到川投公司驻仁义镇的技术经理王平正在指挥村民搭建一座标准蚕台。他说:“为了给群众带个头,我自己包了几亩地,给群众作个示范。”据了解,公司普遍采用纸板方格簇来育蚕,而村民以前普遍用蔑席来育蚕,仅此一项改进,一张蚕可多卖100多元。王经理说,有一个村民组长,开始不愿和公司签合同。后来,他亲自到公司的小蚕养育室看后,嘴里直说:“嗯,是比我们做得巴适些。”他主动找到公司,想把自己的蚕子送到养育室培育。

  蚕农成为“股东”,仁义镇的蚕茧产业实现了破茧化蝶的突破。目前,仁义镇有1600多户、2000多亩桑园入了股,有300多名长年在外务工的村民赶回家养蚕,他们正等待着丰收季节的到来。

  (《当代党员》授权人民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