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教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14:27 云网

  美国来信之薛涌专栏

  上海新编的中学历史教材,已经在网上引起许多争议。这套教材我并没有看到。但是,从零星的报道和目录上看,它确实挑战了传统历史教材的基本范式。有一篇报道这样描述:

  “摩根大通、比尔·盖茨、纽约股票交易所、美国航天飞机以及日本的子弹头火车,都在新版教科书中得到了突出。课本中还有专门讲述领带如何流行起来的章节。曾被视为世界历史重要转折点的法国大革命和十月革命,如今受到的关注也大为降低。毛泽东、长征、殖民侵略以及南京大屠杀,而今只在初中讲授,并且内容也大幅缩减。”

  再看目录,教材确实忽略历史上的一些大事件,侧重介绍宏观的历史框架,比如法系、民族国家、瘟疫、种族与人口等等。

  虽然在没有读到教材时不好具体评论其成败,但其目录中反映的思路,还是值得鼓励的。因为编者试图把现代的历史观带入中学教科书。

  传统的历史著作,注重历史人物,注重历史事件。历史基本被政治、军事史所笼罩,社会经济史非常薄弱,仿佛历史是被几个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所决定。中国以二十四史乃至《资治通鉴》为代表的“正史”,基本反映了这一传统。其实,在所谓“正史”中,也有《食货志》、《地理志》等等,但并不被一般读者所注意。历史在大众文化中就是个故事会。西方的传统也很近似。比如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完全是以几个重要历史人物为中心的故事。

  这套传统,在十九世纪受到全面挑战。原因也很简单。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西方的“现代性”成熟起来。所谓“现代性”,一大标志就是平民的文化。历史不再是帝王将相的舞台。人们开始问:除了亚历山大、恺撒、路易十四、伊莉莎白一世等等外,一般老百姓怎么生活的?为什么他们的历史不被记录?没有他们搭起的舞台,几个大人物怎么可能表演?

  这种新历史观念最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是在二十世纪成熟的法国年鉴学派。比如,布鲁代尔把历史分为三个时段。其中短时段的历史,是以个人行为和事件推动的,变化迅速,非常有戏剧性。传统的历史,主要讲的是这部分历史。中时段的历史,则被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所推动,比如工资的浮动周期、技术的变化、人口的升降等等。历史的节奏明显放缓。在短时段中,一场宫廷政变几乎一瞬间就可以“改变历史”。但是,中时段历史的节奏,常常需要十年甚至半个世纪才看得出来。接下来则是长时段的历史,比如地理和气候的演化、人类和其生存环境的关系的改变等等,这样的变化,基本的时间单位是一个世纪甚至几个世纪。

  在布鲁代尔看来,长时段的历史,对人类生活影响是最深刻的,而短时段的历史则是些表面的浪花,虽然色彩纷呈,却并无深刻的历史意义。基辛格回忆他访华时见毛泽东,上去先恭维说:“主席先生,您改变了中国。”毛泽东则回答:“这怎么可能?我最多改变了中南海周围的地方而已。”虽然是自谦,但也道出了短时段中的历史主角对长时段中时段历史的力量的体会。

  布鲁代尔的三个时段,显然有简单化的倾向。比如毛泽东对中国的影响,恐怕很难用短时段的历史来界定。不过,这一学派所代表的方向,大致还是不错的。我们过去的历史,讲克伦威尔,讲法国大革命。但是,若说塑造西方文明的真正力量,恐怕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更重要些。而这方面的知识,许多受过很好教育的人都不知道。年鉴学派注重物质文明的研究,也是因为其反映了长时段的历史变化。新教材把历史分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大概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

  当然,新教材肯定有矫枉过正之处。即使在对长时段历史的演绎中,也有许多漏洞。比如,中国以皇权为中心的官僚政治是如何形成演进的?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这对中国人非常重要。这是个至少持续了两千年的历史过程。历史教科书是不应该绕开的。但作为一种新尝试,新教材毕竟在传统的历史教科书之外为学生们提供了新的选择。我唯一的希望,是教科书编写能尽早展开多元竞争,让多种历史观念各显精彩。这样,学生和学校就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责任编辑:一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