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青海省玛沁县江前村:水美草丰牧民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22:48 人民网

  编者按:处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青南牧区地域辽阔,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要在这样一个地区实现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但是,玛沁县大武镇江前村发展畜牧业生产,走出一条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并且坚持数年不动摇,已经卓见成效。他们因地制宜,实行围栏建设、划区轮牧的有效措施,科学合理地利用了草场;他们落实以草定畜,减轻草场压力,实现草畜平衡;坚持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引导群众改善畜群、畜种结构,加快牲畜周转,提高商品率和畜牧业经济效益。这些成功的经验再

一次证明,发展生态畜牧业,才是青南高寒牧区牧民走上脱贫致富必经之路,也更有利于建设好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牧区。

  在海拔3800米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大武镇,有一幢投资252万元的“江前大厦”。一楼的几十间商铺全部出租,二楼和三楼红红火火地办起宾馆,接待着四海宾朋。这座大厦的业主,竟是玛沁县大武镇江前村的162户牧民,最近这个村群众又集资190万元,在大武镇盖了3栋商住楼。搁以往谁敢相信,这是高原牧民的雄心大业呢?

  过去,生活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南高寒牧区牧民们,生活来源和经济收入都是依托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畜牧业生产。那么,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的牧业村江前村,牧民们怎斗胆在城里做起“房地产”呢?更值得令人称道的是,江前村的畜牧业产值年年增长,而草场多年没有出现过严重退化,记者放眼望去,草山依然青翠、溪水常年流淌,野狼、黄羊、野驴、沙狐等野生动物时常出没在草原深处。

  村党支部书记索什多告诉记者,20多年前全村牲畜总量要比现在多一倍,牧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抗灾能力弱,牲畜品种退化,牲畜超载使草场开始退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牧民逐步从游牧向定居生活过渡,多数人慢慢接受了棚圈饲养、人工种植牧草等新的生产方式。牧委会利用集体草场养鹿,用积累的资金修了路,拉上了电,群众实现了住房、棚圈、饲草基地、网围栏、电、路“六配套”,同时,实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大大减轻草牧场的压力。牧委会还多次引进优良种羊,和当地藏系羊经过几代杂交,羊的个体大、抗病能力强,羔羊成活率也由10年前的50%上升到现在的80%。牲畜比原来少了,但是,畜牧业的效益却一年比一年高。

  我们走进牧民尕藏家。他家有4口人,饲养的改良羊始终保持在140只左右,每年秋季出售50多只成品羊和20多只当年羔羊,收入2万多元。他在自家草场围栏种植8亩燕麦,适当购买些精饲料,冬春季节羔羊的繁活率和成活率明显提高,夏秋时节上膘快、售价高。

  邻家的牧民华桑多杰,专门购置了牧草播种和收割机械,每年收获的牧草不但足够自家的牛羊食用,还出售给其他村的牧民,仅此一项就增加收入2000多元。

  目前,全村所有的牧民都有自己的牧草种植基地,牧草的品种经过多年选育,质量产量不断提高。扩大棚圈、畜种改良、种草储草、加快周转等先进的生产方式,已被全村牧民接受。全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了4000多元,位居果洛州之首。

  腰包鼓起来后,许多有头脑的牧民开始把眼光投向外面的世界,搞运输的、做生意的……越来越多的牧民走出了雪域大山。江前牧委会抓住时机,用多年积累的集体资金在州府所在地大武镇修建商贸大楼,村里优秀青年进城从事服务业,村民们也纷纷进城参与经营3栋商住楼,第一次在城镇拥有了可增值的固定资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群众对子女教育和文化生活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村里建起了全日制寄宿学校,牧民子女的入学率和巩固率一直在玛沁县名列前茅。(人民网西宁06年9月08日电)

郅振璞 湘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