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曾经“泪酒”祭吴宓 如今病危卖版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9日03:4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一直颇受争议的《心香泪酒祭吴宓》作者张紫葛目前在医院治疗,一学生代其妻网上发的卖版权帖子遭遇“嘘声”

  一位垂危的老人,一段传奇的人生;一曲历史的悲歌,一场不息的纷争。

  以《心香泪酒祭吴宓》《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等回忆录蜚声文坛的张紫葛老人已步入生命的最后阶段。在其亲友同事积极为其筹措巨额医疗费的同时,关于其作其人的争议依然如影随形。就连其弟子发布在网上的“求助帖”也招来“嘘声”。

  坎坷人生路,至今犹不平。其中曲折何在?

  传奇人物

  网上遭遇“嘘声”

  今年6月底,张紫葛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而住进了医院ICU病房,至今未脱离生命危险,先后用去医疗费用40万元左右。虽有单位、弟子的资助,资金缺口仍然很大。张紫葛近年著作虽丰,且本本畅销,但夫妇俩皆不擅与出版商打交道,至今其作品仅仅收到了首印版税,每本书的出版,不过获酬万余元。因此,夫妇两人的积蓄很快一耗而空,而后续治疗还需要巨额的资金。为筹资维持张老的治疗,其夫人、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温晓莉女士决定出售其所著的包括《心香泪酒祭吴宓》《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在内的多部曾畅销一时的文学作品的版权,“我要尽全力救他!我要救的不仅是这个人,还有这个人所代表的历史和他身上遗留的那种优秀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然而,即便在这个生命的最后时刻,“倒张”者仍未停止对张先生及其作品的口诛笔伐。

  8月1日8时至9时,一个ID为“果铭”的网友(温晓莉女士称,果铭系其学生)在天涯社区“关天茶舍”“天涯书局”“煮酒论史”三个版块发布了“《心香泪酒祭吴宓》《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作者张紫葛先生病重,其妻愿出售版权筹集医疗费”的求助帖,呼吁各方人士伸出援手,“挽救张先生不仅仅是挽留一位老人的生命,更是为我们的民族挽留一段将被遗忘的历史真相,为时代挽留一段并不如烟的记忆,”并留下了温晓莉的手机号。但随后,三个求助帖既招来了热心网友的关注和问候,也招来了“嘘声”一片。

  一个ID为“无聊才来”的网友在“关天茶舍”的求助帖后跟帖,转载了一篇题为“宋美龄‘机要秘书’的另有用心”的文章,批判张紫葛所著《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一书“没有如实,只有编造”;一个ID为“huangyun”的网友在“天涯书局”的求助帖后跟帖,质疑《心香泪酒祭吴宓》一书的真实性“他的东西像小说一样好读,但如果说就此可以挽留一段将被遗忘的历史真相,则要说不要淆乱历史真相才更确切些”;一个ID为“爱-是永不止息”的网友在“煮酒论史”的求助帖后跟帖,转载芦笛《陈洁如眼中的蒋介石》关于张紫葛的部分,该文将张紫葛所写的回忆录称之为“神话小说”,其创作动机被疑为“牟取暴利”。“爱-是永不止息”的态度是:“芦笛先生史识文具佳,想来不会搞错。”

  从三篇不同版块的求助帖均引来“嘘声”的迹象可以看出,对张紫葛作品的争议在业界的影响范围之广,哪怕已近垂危之时,张紫葛仍不能获得“倒张”者的同情和悲悯。

  作品轰动一时

  喝彩质疑都有

  张紫葛的作品之所以会在业界引来如此大的震动和风波,在于其作品皆为带传记意味的“回忆录”,且涉及的主人公皆是在20世纪历史上的“重量级人物”。

  吴宓的人生遭遇及悲惨结局,在中国20世纪知识分子中极具代表性。1978年吴宓去世后,人们对其生活和命运、学术和人格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张紫葛1997年出版的《心香泪酒祭吴宓》及时满足了这一需求,张紫葛在扉页上声称“以泪酒之悲,心香之诚,纪其实而存其真”,以与吴宓相交38载的密友身份记录了吴宓从1949年前后至去世的“人生第三个二十八年”的主要经历。该书甫一问世即在畅销书排行榜上一直居高不下,被人称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的姊妹篇。书中披露的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很快引起知识界的强烈关注。喝彩声和质疑声同样炽烈,关于该书的争议成为1997年文坛一大风景。

  这一场笔墨官司在当时并未有定音,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该书的争议渐渐冷却。但2003年,随着《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的简体横排版的出版,业界开始了对张紫葛的新一轮文艺批判。1997年的沉渣重又泛起,夹杂在新的批判之中,形成前所未有的复合之力。

  一些持中立意见的学者从一开始即关注这场争议。有学者认为,关于张紫葛作品的争议并不限于史实真伪的辨证,一些批判性的议论已远远“越线”,如有批评者甚至将张紫葛与上世纪五十年代“冒充红军”的骗子李万铭、《希特勒日记》的伪造者等相提并论,而且使用了多年来十分罕见的抛“档案”等非常手法,使争议除了辨真伪、明是非外,更涉及了批评的原则、言论责任和法律责任等重大问题。一些法学界人士也加入了这场争论。

  忘年之恋

  爱上大32岁的老师

  张紫葛一生坎坷,爱情婚姻也颇多曲折。他先后经历了三段婚姻,第一、二任妻子分别为他留下了1个和3个女儿。第二任妻子在那动乱年代迫于压力与他离婚。而第三任妻子温晓莉则与他演绎了一段感人的“师生恋”。

  温晓莉本系高干子弟,其父担当过省部级高官。1978年秋,27岁的温晓莉正在重庆西南政法学院政法系攻读,而张紫葛则劫后余生,正好回该院重执教鞭。早在张来任教之前,温已从其他老师口中听说了一些有关张的传闻,她对这样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老师产生了浓厚兴趣。

  那时的张紫葛已59岁高龄,右眼已瞎,左眼残存一线视力,三尺之外不辩来客面貌,身上还穿着那套从劳改队里带回来的经过改制的劳改服,衣冠不整。他为学生们讲的第一课是庄子的《逍遥游》。张的口才极佳,博古通今,引经据典,整堂课上得妙趣横生。他那渊博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一下子打动了极有个性的温晓莉。她竟悄悄爱上了这位大她32岁的老师。她认为,这是一位真正的学者,历经百劫而不悔,正因为他对社会对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才能顽强地活到今天。她决定,要用自己纯真无私的爱陪同这个一生坎坷的男人渡完余生。

  在那个年代,温晓莉的选择无异乃石破天惊之举。当时有人专程赶到北京,向温的父亲反映此事。温父只比张紫葛大10岁,但他生性豁达,不仅不生气劝阻,反而劝导不辞千里而来的说客不要干涉女儿的自主选择。后来温返京探望父亲,老人十分和蔼地说:“你既选择了他,我想总有你自己的道理。”温晓莉刹那泪流满面。

  两人结合后,温晓莉被分到成都的西南民族学院(现西南民族大学),张紫葛也为她来到了成都。1988年,温为已69岁高龄的丈夫喜诞一女。今年高考,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开大学。

  妻子倾力

  助夫写作百万字

  温晓莉不仅是张紫葛的生活伴侣,更是他的红颜知己。在她的再三鼓励下,本不愿再次陷入痛苦过往的张紫葛最终拿起了笔,开始写作回忆录。1991年,因意外跌伤,他的左眼也盲了,两只耳朵也仅有一只在助听器的帮助下有些许听力。创作之时,张紫葛在格子板上摸索着格子,一格一格地写,其字迹犹如“天书”,全靠温晓莉念给他听,耐心校对再整理成文。以张紫葛的盲聋老残之身,能创作出上百万字的作品,温晓莉功不可没。在每本著作的前言或是后记中,张紫葛都会表达对妻子“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诚挚谢意。

  9月7日下午,记者陪同张夫人温晓莉女士来到了ICU病房,探视仍处于病危状态的张紫葛先生。

  病床上的张先生苍老、憔悴,本已眼盲耳聋的他,因气管切开、插着呼吸机,根本无法与人交流。他似乎感觉到了妻子的到来,在床上不停地扭动。这是一个极为顽强的生命,即便危急如此,在清醒时,仍常索要纸笔,摸索着记录下自己病中的所感所思。

  对于求助帖在网上又遭“嘘声”一事,温晓莉表示,这些年来经历了多番论战,他们早已见惯不惊,何况现在她的全部精力都要用来救治丈夫,暂不会理会那些攻击:“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任谁也无法改变和抹杀!”

  本报记者 李亚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