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鲍立德少林论禅“第一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9日08:47 大河网-大河报

  

鲍立德少林论禅“第一人”

  

鲍立德少林论禅“第一人”
“一位加拿大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50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的推动,对台湾省的影视和出版业作出无私奉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少林论禅”的学术主持人满怀热忱地“隆重推出”鲍立德先生,顿时,热烈的掌声在少林禅堂中回荡。掌声中,这位“洋老头”登坛说法,成为少林寺戒坛设立1300多年来第一个到此“论禅”的天主教徒。

  初见鲍立德,登时就让人想到了他的职业,这位加拿大籍老头儿的确长得很“神父”——一脸西式的慈眉善目,稀疏的头发和眉毛一片银白,蓄满智慧,跟电影中他的“老乡”白求恩的形象颇为相似。在台湾出版界和电视发展史上,提及“光启”和鲍立德,可是两个最声名显赫的词汇。

  鲍先生像一本尘封的典籍,多年没人去翻阅,老人固守着曾经的辉煌,在晚年的阳光中不动声色地生活着。对于这位75岁的老人,年轻时的经历,在他的叙述中总是静如止水。

  掀开“典籍”

  鲍立德自述身世

  75年来,鲍立德仅仅在加拿大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来台湾之后的50年,除了去非洲和西欧的时间外,他几乎都在台湾度过。老人说,他已经获得台湾的永久居留权。

  1956年,鲍立德来到台湾。“我那时还不是神父,是修士,我们入会以后要10多年才能做神父”,鲍先生告诉记者,他在台湾继续读书,读文学和哲学,学习普通话,后获文学硕士和哲学硕士学位。

  鲍立德后来升为神父,可回国后他没有选择在加拿大拥有自己的教区,而是又来到了台湾。“因为那时候我在台湾可以选择教区”,鲍立德说。

  鲍先生前来“少林论禅”,缘起蔡志忠先生的感恩。“三十几年前,我那时候在光启文教社(以下简称光启社)做老板,社里招聘美术设计人员,要求必须有大学以上学历,蔡志忠来问我:‘神父,我很年轻,可没有资格来考试。’我说:‘年轻没关系,你带几幅作品来。’我看了他的作品,当然也有几幅不成熟,有点模仿日本的风格,但其中有一些很好,有自己的特点,我就破格让他参加考试。三十几个人中,他的考试成绩是第一名,后来被录取了。”鲍先生说:“因为和蔡志忠有这一段缘分,所以我今天才来到这里。”

  9月1日至2日,记者陪同鲍立德游少林,并至洛阳龙门、白马寺采风,老人腰板儿挺直,和年轻人在一起从不掉队。他在观看少林武僧团培训基地学员和少林武僧的演武时,佩服得赞不绝口,在洛阳龙门看到那么多佛像石刻,竟兴奋得孩子似的,老人手中不停地摆弄着相机,拍下他心仪的每一尊佛像。

  大谈光启

  细说发展历程

  光启社是台湾天主教耶稣会的一个下设机构,鲍立德说,耶稣会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教学投资机构,它在美国有那么多的高等学府,神父们既是专职神职人员,又做实业。鲍立德当时是光启社的总干事,因为他是“老外”不能当社长,光启社的社长是一名中国人。

  光启社的名字来源于中国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鲍立德说:“十六、十七世纪欧洲的科学技术很发达了,有很多发明创造,一些传教士带着这些成果来到中国,可很少中国人能看得起新科学、新技术,徐光启是一个例外。”

  “徐光启是上海人,上海现在还有一个徐汇区嘛,那里也有一个光启社,但跟台湾的光启社没什么关系。”鲍立德谈起徐光启一脸崇敬:“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他在南京参加科举考试时认识了传教士利玛窦,两个人还成了朋友。利玛窦是个奇才,学中文能倒背如流,而徐光启是个很敏锐的人,他觉得利玛窦带来的科学和发明太需要学习了,就向利玛窦学习意大利语和英语,学习数学、天文和制作武器,后来两个人还一起翻译了西方的数学著作《几何原本》。”

  “怎样才能影响更多人,科学教育是一个切入口。”鲍立德说,光启社在-很小,只有一部分人才能收到电视节目。当时电视台不能自己制作节目,而光启社却有一台大的录影机,光启社利用录影机制作电视节目,然后送到电视台去播放。

  台湾电视公司成立后,电视节目覆盖的区域越来越大,光启社开始制作戏剧节目,甚至还有连续剧提供给电视台播放。

  “现在台湾的电视那么多频道,节目收视率达到2%就可以播,而那时的收视率达到20%才能播”,鲍立德说,因为后来出现了几家电视节目制作人,光启社也面临着竞争。他们先定选题,写拍摄大纲、拍摄,然后拿到电视台去播。当时的电视节目内容已经很多了,有悲剧、戏剧,但多是一些让观众“做好人”的内容。

  “因为有了竞争,电视节目的质量要求也苛刻起来。我们曾经拍了一个261集的连续剧,播出时不让超过60集,后来又删到了30集。”鲍立德笑着说。

  但当时的光启社在电视制作上还是执牛耳者,鲍立德说,光启社在台湾开始做综艺节目时,让演员和布偶一起演,收到意外良好的效果。360集的节目,每星期播5集,整整播出了一年半的时间。

  “那时的光启社就相当于现在的一家影业公司,经费来源于教会,基本上能达到收支平衡。后来彩电问世了,外部资金也加入到光启社来,光启社的规模更大了。”鲍立德说。

  光启社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台湾电视界如日中天,在鲍立德的陈述中,光启社是一个朝气蓬勃、让人艳羡的团队。

  “光启社的队伍越来越大,社内招聘人员从不考试专业术语等‘八股文’,而是考才华和个人的艺术素质,发现对方的潜力。”鲍立德说,“光启在业界一时被称为培训班,因为社里的待遇比电视台低,很多社内工作人员都去了电视台。但只要他们说是光启社‘毕业’的,电视台都极力欢迎。”

  “光启社的队伍很年轻,但在和别的组织竞争中屡屡胜出。因为一个团结的团队的智慧,肯定比一个能力高强的个人能力更强。”鲍立德说。

  古稀之年

  再掌光启出版社

  出于工作需要,鲍立德其间离开了心爱的光启社,被耶稣会调动至非洲。

  “在非洲传教,仍然做电视节目,同时培养电视人才。在非洲两年半的时间里,我共到过17个国家,在那里因条件限制,做电视很困难。记得我在非洲中部一个国家还搞了一间摄影棚,很可惜我的合作伙伴后来乘车外出,掉下悬崖摔死了,我又前往下一个国家。”鲍立德说,“1990年我去了意大利,5年间一直做电视节目和培训电视人才,1995年重返台湾光启社。”

  2000年,鲍立德离开了光启社。“神父是不能退休的,当时耶稣会财团法人名下还有一个机构,叫光启出版社,我受聘到出版社之后对其进行改组,现在的名字叫光启文化事业,我是负责人。”

  原来的光启出版社在台湾省也曾名噪一时,出版的图书在业界影响巨大。改组为耶稣会财团法人附属光启文化事业后,主要出版针对耶稣会教友的神学书籍,另外出版面对大众的书籍,如圣人、贤人故事等。

  “光启文化事业之所以在台湾名气大,是因为我们是专业出版机构。”鲍立德说,台湾曾经有过一次“运动”,很多未成年人自杀,光启文化事业一下子就盯上了这一社会问题,他们与教育单位联手,开始做生命教育课程,并每个月出两本相关书籍。

  “我们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主要是给孩子们讲故事,讲生命和人生,每节课后还要播放音乐,让他们更热爱生活,这很有意义。“

  少林论禅

  细说“狗和兔子”

  9月4日的“少林论禅”讲坛上,鲍立德一再谦虚地表示“不太懂禅宗”:“我在学校也学了一些佛教,但对禅宗并没有多大了解。我没有办法从禅宗的角度来讲道理,还是从自己的观点来阐述。从某种意义上说,天主教和禅宗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虽然教义不一样,但修行有很多类似之处。无论是修行还是怎样的修炼,口头的祈祷都很容易分心,所以我们会有所谓默想。有人在讲话、在做事的时候,就可以叫人很平安、很舒服。有人做事没有私心,让人和他讲话时感觉到很舒服,其实这些都是通过默想而得来的。一个来自日本的研究禅宗的人曾跟我的一个同事说,祈祷时可以没有文字、没有语言,一下子可以静下来,感觉很舒服。我们天主教也很喜欢禅宗,觉得它很令人舒服,两个宗教的教义有很大相同点,我也希望在少林寺国际化的时候,多去了解一些别的宗教的出发点,我这次来到这里,接受了很多禅宗的教义,希望将来我们能经常来往,彼此尊重。”

  他讲了一个故事作为讲论结尾:在耶稣时代两个多世纪以后,差不多是中国的公元前200年,在一个国家很流行离开自己的家,到沙漠里去,在一个山洞里面壁。有一次,有一个神父去看他的院长,他说,很奇怪,最近有好几个神父放弃了,还俗回家了,怎么办?院长说,你有没有注意,我有一次在这个沙漠里看到一个兔子跑出来,有一只野狗叫着去追,有很多狗跟着叫声一起去追。追着追着,其他的狗逐渐放弃了,到最后只有一只狗一直追着不放。院长说,你知道为什么这个狗没有放弃呢?因为这些狗中只有它最先看到了兔子,别的狗都是因为听到其他狗叫才跟着追。这个故事对于天主教、对于禅宗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回到每一个宗教的基本经验就是,你看到的、体会到的,形成自己的经验以后,就永远不会放弃了。

  “这个故事适合于每一个人,修行也好,做事业也好,需要的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目标和毅力。”鲍立德说。

  一时觉得鲍立德很“禅”。

  □记者刘昌武文王建立图

  开讲前,鲍立德一直在默默地思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