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狱墙由“囚”到“贝”,贪官幸福突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9日11:03 信息时报

  “深牢大狱”、“高墙铁窗”……这都是对作为专政工具的监狱的描述,显然,在公众眼中,它的形象阴森冷暗。而在法学家口中,监狱又有矫正罪恶的“手术台”和社会正义的“调节器”之称——一方面固然是实施刑罚的方式,是要对已有的犯罪进行惩罚;另一方面更是威慑社会的力量,是对潜在犯罪的震慑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而如今对于某些人来说,监狱却逐渐变异为“度假村”:“成都贪官马建国按月给狱警发工资服刑如度假”(《华西都市报》9月8日)。

  服刑期间,不穿囚衣,不吃囚饭,可以出入宾馆酒楼接受宴请,可以回家过夜,外出与亲友会见,可以在监舍存放现金和香烟,在狱中使用移动通讯工具处理公司事务,犹如外出度假……这就是原成都市金牛区副区长马建国的幸福监狱生活图景。

  事实上,像这样的“精英”贪官,在笼中“一如既往”享受星级待遇的怪现状不在少数:“沈阳两贪官狱中成贵宾,电话想打就打亲朋好友想啥时来看就啥时来看,日均消费千元”(新华社1月25日电)。老马哥只不过是把幸福生活的指数又往上提升了一截罢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温习吴思先生在《血酬定律》里阐述的“元规则”概念——“所有规则的设立,说到底,都遵循一条根本规则: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这是一条‘元规则’,决定规则的规则。”四面墙当可谓对监狱的最形象描述——四面墙中困厄一人,实乃“囚”字。监狱正是一个法治社会的“底部封口”,罪有应得的囚徒生活,原本除了低头改造外的一切奔突皆成无奈。而在“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厚黑潜规则驱动下,其靠山吃山的权力寻租无疑是对社会正义的釜底抽薪,四面墙的“囚”就成了一个“贝”字。老马哥的幸福突围,不正是得益于“贝”说了算的现实吗?

  贪官之所以被“收监”后仍能过“幸福生活”,显示监狱作为惩治犯罪和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关口,在腐败蛀虫的腐蚀下,是如此弱不禁风,形同一处司法领域的“豆腐渣工程”。从这个角度而言,完善对监狱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约束,是极有必要的。

  可被告的辩护人显然不这样认为:“(马建国)的这些待遇是体现监狱的人文关怀,而且都是经过监狱领导许可,不能说马建国违法,也和行贿没得必然联系。”鲁迅曾有名言说: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讽刺的是那些张扬国粹、鼓吹复古的人物丑恶虚伪与腐朽:把肉麻当有趣,把丑恶当美德。

  而当那些践踏司法尊严,突破司法公正最后一条底线的行径被歌颂为“人文关怀”。其思维路径庶几近矣。国粹所在,妙不可言。而祭出“人文关怀”,似乎也是所向披靡。辩护人甚至可以与国际惯例接轨,拿新近热播的美国热门剧集《越狱》作参照物——看呐!其实外国的监狱也不是什么守规矩的地方嘛。

  很不幸,这种绝妙的辩护艺术却遭遇如下新闻的当头一棒:“劳教人员申诉权受限,复议申请写在卫生纸上垫在妇女下身才得以送出”(《华商报》9月8日)。这种地下工作情报传递的隐秘情节,让人仿佛回到了渣滓洞江姐们的革命斗争年代。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相关管理人员因“卫生纸事件”所受到的触动是,“东西都能送出去,这种情况说明我们的监管人员工作上力度还不够……”且允许我改动德高望重的赵忠祥老师对那些爱报道他的“小报”所说的话——“换早几年,我就灭了它们”,向这种逆向思维方式致以崇高敬意:“赶明儿,我们的搜身制度要执行得更严格”。

  傻子都明白,普通的犯人从来没有享受过这种“关怀”。如果蹲大狱都能享受这种待遇,俺可以用人格担保:街上的乞丐绝对减少90%以上甚至消失,极有可能出现全民排队轮候,监狱供不应求的景观。当明了了“人文关怀”的力度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就会对老百姓“有钱的钱服刑,没钱的人服刑”的调侃会心一笑。

  民众原本对于反腐大计的期待,不过是将贪官送进“四面墙”,所以人们常说法律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可监狱腐败却让“同罪不同罚”、“同罚不同监”成为可能。正如有论者指出,实际上贪官的罪恶已经失去了惩罚的方式和途径,他们以及受他们影响的更多人,为了个人贪欲而“以身试法”将丧失最后一道屏障的终端制约。

  在关注人性、人权和司法进步的背景下,“贪官们的幸福突围”与“卫生纸事件”是两个可以相互映照的残酷、幽默的故事,也是一种深刻、冷酷的象征。人们能从中看到恶,识别恶,并感到震惊和羞愧,那就只表明一点:人心还是向美向善的。

  而“北京市监狱向公众开放,欲消除神秘打消外界疑虑”(《南方周末》9月7日)的新闻,当能使人感觉振奋和预见光明。类似的“阳光狱政”的实施,其现实目的在于消除公众对监狱神秘感的疑虑,就长远而言,公众更应该对监狱的文明公平执法寄予更高的期待——还是专家的声音振聋发聩:“监狱文明是整个法治史的缩影,很多时候我们都通过对监狱的观察来透视一国的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而类似“只要不执行死刑,就什么也不怕;只要有钱,一切皆有可能!”“现在只有无权无势的可怜虫才老老实实蹲监狱”的喟叹,无论如何不应该变成一种普遍的现实意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