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基层政府的行政成本是怎样高起来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9日15:08 浙江在线

  都说政府的行政成本高,但具体怎么个高法,是怎样高起来的,则多半语焉不详。笔者上半年到西部一个小县城的政府机关实习兼做调查工作,现将在这方面的所见所闻记下来,为进一步地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些实证材料。

  行政成本首先高在机构膨胀、人浮于事

  机构庞大,人员众多、人浮于事现象严重,是我到县机关实习后的第一个感受。

  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班子是正县处级,纪委和法院、检察院则是副县处级。小小的一个县里,在职的副县级以上干部就有好几十个。即使他们完全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待遇,每年的花费也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县里的各个职能部门,普遍是官多兵少。现在很多部门都要求上下对口,加上政府管的事越来越多,部门也越来越多,官也就越来越多,但人员又不可能大量增加,于是多数科室只有一两个人,好的一个科长一个科员,有的一个正科长一个副科长,有的科室只有一个科长。

  我先去的那个部门一共有20多人的编制,但实际上班的只有10多个人。没上班的人当中,一是原来当过局长、副局长等领导的,二是身体有病的,三是长期抽调在外的。上班的人当中又只有一半的人在工作,一是没有那么多的事做,有的事又可做可不做,二是领导觉得不好用的人,干脆让他闲起来。总的说来,一个20多人编制的单位,只有1/3的人工作,也同样维持下来了。就这样,在机构改革时该部门的领导还大喊人不够用,上下活动在为增加编制而努力。

  在那些没有上班的人当中,当过领导职务的人最有意思。我去过的一个局里有一个曾经当过副局长的人,因为拖欠银行贷款,一直躲债不知去向三年多,领导也不管。后来银行就只好找单位协助还款,单位就把他的工资扣了还给银行。三年多没有上过一天班,工资照算,直到银行贷款还得差不多了,还是他主动回来,办了退职手续,还领了一笔退职金才算结束。这样的政策确实够宽容的了。在这个县里,凡是当过领导职务的干部退下来后,工资福利待遇是绝对不会减少的。如果是因为年龄等原因正常退下来的,往往还要提高工资待遇,如文件上经常见到某某人免去副局长职务(享受正局长待遇)。当然上班也就完全自由了,开会、学习来一下就行了。因为犯错或其他原因退下来,只要没有被判刑,一般工资福利待遇也不会减少,上班自由也绝对没有人管,有时领导还会在年终考核时为其做工作,说:人家过去当领导,做过贡献,现在退下来,难免不适应,大家要多体谅。因此,他们在职不上班也就理所当然了。这些人对此也心安理得,如果自己正常上班,反而会觉得没有面子。这类人多数单位都有,随着当官竞争日趋激烈,淘汰下来的官员越来越多,这类现象还在持续增加。

  在干部调动上也和正式规定不一样。现在的干部调动已不存在工作需要的问题,只要领导需要就行了,所以各机关都养着很多闲人,一般都是领导的亲属,或者有来头的人。如果是一般的人要想进机关工作,那就要靠花钱买关系才可以办到了。领导调动自己的亲属,一种是名正言顺地要求照顾,这适用于直系亲属,现已成为正常。二是采取交换调动的办法,即两个甚至三个单位领导互相接收对方亲属的调动,这种方法可以不受限制地办理,而且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嫌,不会被人抓住把柄。最极端的事例是,县里三个实权部门的局长,用这样的交换调动把自己还在读小学的子女相互安排进了机关,小小年纪就吃上了“皇粮”。

  干部提拔方面也有不少匪夷所思之处。按照干部“四化”的要求,这个县的组织部门规定,副科级干部必须35岁以下,正科级干部必须40岁以下,而且都必须有专科以上文凭。“四化”标准中实际上只有年龄和文凭是硬性的,其他都具有弹性。现在提拔领导干部基本都是从机关选拔,由于目前能够进政府机关的人少,符合年龄条件的人也少,只要年轻,没有大的问题一般都能升到副科级,到了副科级就成了领导干部,管理上也就划归组织部门了。这些轻易得到提拔的年轻人,有的二十几岁,刚参加工作两三年就是乡镇长了,有的党员刚转正就当上了乡镇书记。由于他们太年轻又缺乏历练,有的连自己的行为、生活都管不好,怎么能够领导好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怎么能让群众放心呢?由于年轻好动,这样的干部能够真正坚守在基层的很少,多半是隔三差五就跑回城里的“走读干部”。以至于在这个县里,老百姓要见到他们的乡镇长也并不容易。

  而提拔领导的另一个硬性要求——文凭,水分就更大了。前几年提拔的领导干部,多数是党校、函授等文凭,有的干脆买一个假文凭。后来要求严了,假文凭就少了,主要是花钱混党校和一些正规大学办的成人教育班,这类学校,只要交了钱,一般都可以拿到文凭。在市委党校做教师的一个师兄就亲口对我说,他们学校是文凭制造工厂,真是绝好的注释。现在的领导,有的原来只是初中毕业,连高中都考不上的,如今却大多具有本科文凭了,甚至还有研究生文凭。他们获得文凭的唯一途径就是花钱,而且还是花公款。目前的干部制度和用人制度,对于文凭的过度要求,造就了一大产业,乃至地方党校和一些高校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