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本报记者探访黎以边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0日00:03 环球时报

  

本报记者探访黎以边境
本报记者谢戎彬在黎以边境地区进行采访。以色列政府6日宣布,将在7日傍晚解除对黎巴嫩港口和机场的封锁,同时将其控制权移交给多国部队,这就意味着自7月12日发生黎以战争后,黎巴嫩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即将结束。就在以色列宣布解除封锁的当天,《环球时报》记者沿着黎以边境以方一侧深入探访,对刚刚过去的那场战争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海法和纳哈里亚是重灾区

  位于以色列北部的海法和纳哈里亚等城市是这次黎以战争中以方的重灾区,多次受到黎巴嫩真主党卡秋莎火箭的袭击。记者的黎以边境行,正是从海法开始的。海法副市长在接受采访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海法是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这次战争中几乎每个区域,包括阿拉伯人聚居区都受到了火箭袭击,造成13人死亡,200多人受伤。战争给海法这个以色列北部最大城市带来的伤痛至今还在,记者看到往年夏日拥挤的海滩如今游人稀少,一些商店、餐厅的生意也变得冷清,而市内不时见到的残垣断壁更让人没了游览的心情。

  纳哈里亚比海法更接近边境,受到的火箭攻击也更多。在纳哈里亚的西基尼列医院,记者看到被火箭弹击中的眼科病室,屋顶上巨大的爆炸洞口、震倒的家具、凌乱的衣物、散落的弹片……战争的创伤仍历历在目。一位当地老人非常不愿意回忆起几周前的战争,除了闷雷一样的爆炸声、警方扩音喇叭的催促、急救车穿梭各处给他带来的血腥刺激外,更重要的是,他在这次战争中失去了两位兄弟,妹妹也重伤住院。

  当然,黎以战争不仅对以色列平民造成伤害,黎巴嫩平民所遭受的伤亡更加惨重。迄今,以方公布的平民死亡人数为117人,而由于以军的大规模打击和多次所谓的“误炸”,黎巴嫩的平民死亡人数已突破1000人,其中不少还是年幼的孩童。让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为战争付出高昂的代价,这是战争最让人无法接受的一点。

  以军坦克仍在边境附近

  离开纳哈里亚不久,记者所乘车辆就开上了沿着边境线横贯东西的899号公路,作为外国记者,很难有机会如此接近封闭状态下的黎以边境。在边界线的另一边,炊烟升起的黎巴嫩村庄过着平静的生活,而标有“UN”标志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哨所内,军事观察员们正在紧张地注视双方。山路弯弯,一路上,民用车辆没见到多少,倒是随时可见荷枪实弹的士兵、匆匆驶过的军车、隐藏在公路边树林深处的炮兵阵地。据记者观察,这条公路几乎所有的三岔路口都有以军士兵把守,以防止真主党武装的突然挺进。在一个路口,巨大的机器转动声从空中传来,由近10辆坦克、装甲车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装甲集群就停在路旁休整。记者下车跟啃着汉堡包的以军坦克兵聊了聊,他们说自己已经在边境线上服役几个月了,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赶快回家和痛快地洗个热水澡。除了以军的武装力量,记者还看到很多被火箭弹打中并燃烧过的房屋和草丛。

  在边境驱车前行,记者看到很多地方都有铁丝网,很容易让人误会是边界线,陪同采访的以方官员介绍说,这是边境附近的以色列村庄担心安全而自发扎起的“保护墙”。记者来到号称以色列最北端的边境小镇什莫纳,由于所处位置的关系,什莫纳是这次战争中受到火箭攻击最厉害的以方城镇,有12名以军预备役士兵在真主党的一次火箭攻击中死亡。就在这12名士兵的被袭地点,负责对黎战事的以色列北方军区的新闻发言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介绍说,黎以战争期间,以方共调动了3万名士兵,而目前边境上有800—1000名士兵。他坦承以军的对手——真主党武装不好对付,是游击战的“高手”。

  黎以战争谁是赢家

  在以色列采访的这几天,以国内对这场战争的反思声浪很高,“真主党”和“卡秋莎”几乎是记者听到最多的两个词汇。大多数以方官员和军人都支持黎以战争,认为它打击了真主党力量,保护了北部地区的安全。但也有以色列人告诉记者,这场以军花费60亿美元打的战争造成了恶性循环,而且让真主党在世界面前展示了自己的力量,真主党才是真正的胜利者。一位名叫亚娜的以色列人表示不相信以军的行动能给国家带来最终的和平。她说:“50多年过去了,多少次军事行动过去了,我们得到和平了吗?巴勒斯坦如此,黎巴嫩难道会例外吗?”▲

本报赴以色列特派记者 谢戎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