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纪念教师节当多一份沉思与自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0日01:46 新京报

  刘擎

  公民发言

  也许,对今天的教师节来说,更为适合的纪念不是一味的讴歌赞美,而是一份沉思与自省。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来临,我们收到许多学生的贺卡,我们听到许多讴歌与赞美。但我真的不知道,如今还有多少教师能够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1985年,新的教师节刚刚设立的时代,教师普遍处在经济较为清贫的生活之中。但作为一种职业,教师仍然具有神圣的意味,因为许多人还相信,“教书育人”蕴含着不能以金钱来度量的“师道尊严”。记得当时有一位老教师,面对社会上初露端倪的拜物心态,曾骄傲地说,“你有黄金千万两,我有桃李满天下!”20年过去了,教师正在走下圣坛。除了拜物主义的大潮冲击,我们自己也很难说还保有多少对职业的神圣感。我们正在被物质欲望所裹挟,变得追名逐利起来。因为“教师也是人”,也要过“小康”的日子。虽然(我相信)在边远的乡村一定还有不少教师在清贫中默默坚守着“师道”,但大都市里的教师群体正在成为“中产阶层”的一部分。

  教师追求小康生活当然没有错,我们甚至可以说,教师的普遍清贫是一个国家的耻辱。现代社会没有理由要求任何人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警惕与抵制那种不择手段来追逐物欲的道德沦陷。许多触目惊心的现象发生在教育界。在利益杠杆的驱动下,有多少人曾强迫“差生”弃考和转学来提高“升学率”,有多少人将“解题秘笈”在课堂上秘而不宣以便吸引同学参加自己收费的课外补习班……从对中小学的“减负”要求,到禁止公布成绩与设立“重点班”,教育部的各种强制政策都遭到了(而且将继续遭遇到)各种有效“对策”的抵御。将学生分为“重点班”与“差班”可以被美其名曰为“因材施教”,但有多少学校将最优秀的教师派去拯救“差班”?因为在升学率的压力背后,不仅有家长对学校的压力,还有利益的杠杆,还有争夺“择校费”的战争。

  如果教师失去了职业伦理的基本底线,那么危及的还不只是个人的道德操守而是社会的公正。一个公正的社会,在收入财富上的不平等不应当延伸到社会的所有领域。

  而基础教育正是一个可能保持“机会平等”的重要领域。

  公正的教育资源分配意味着,无论人们的财富有多大差别,他们的子女应当享有大体相当的基础教育服务。而近年来,社会的贫富分化正在向基础教育领域延伸,在中小学生当中形成了强势与弱势的族群。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有许多制度安排方面的原因,但一些教师为物质利益而不顾职业伦理的作为也是其重要的环节。

  也许,对今天的教师节来说,更为适合的纪念不是一味的讴歌赞美,而是一份沉思与自省。我们大多数是平凡的“俗人”,但作为教师,我们仍然需要记得:这份职业是面对生命、面对灵魂的,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未来人生。因此,我们在追逐利益的同时,是不是也需要以良知来自问:自己有没有在道德上沦陷得太深,有没有太过背离自己的职业伦理?

  如果师道不再,尊严何存?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