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瞄准特色作文章水里捧出金娃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0日02:29 大江网-江西日报

  

瞄准特色作文章水里捧出金娃娃
郊村特色养殖基地一角。汤新亮摄

  [现场实录]

  8月17日,记者从南昌出发,沿昌万公路往东,在瑞洪收费站下车,来到余干县瑞洪镇镇郊村。

  阳光辉映下的镇郊村3400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碧波荡漾,显得格外耀眼:按照标准开挖的乌鱼池错落有致,蔚为壮观;黄色竹竿、白色塑料、绿色水草组成的黄鳝养殖围栏,色彩斑斓,赏心悦目。

  村党支部书记陶水根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村的这个基地已成为全省最大的乌鱼养殖基地。全村乌鱼养殖户达360户,从业人员1500人,去年乌鱼产量达9600吨,销售收入达1.25亿元;网箱养黄鳝农户达210户,从业人员800人,去年产量达500吨,销售收入达1500万元。村里通过养乌鱼黄鳝,去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由全县出了名的‘空壳村’变成了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先进村’。如今,在镇郊村,一户农民一年赚几万元是普遍现象,农民们都觉得在家门口能赚到这么多钱,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很划算。”

  村民张拱民接过话茬说:“我家承包了35亩水面,在专家的指导下按照精养方式养乌鱼,去年获得纯收入13万元。”

  沿着养殖基地的田埂前行,来到村民张新辉的养殖区。张新辉正在用碾碎机碾碎小鱼,准备给自己的两口乌鱼池和两口黄鳝养殖池喂食。他喜滋滋地说:“前几年,村里对冬修废田和旱涝不保收的低洼湖田进行改造,并实行统一规划,为规模养殖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我家从前年开始养乌鱼和黄鳝,收入逐年提高,今年可望达到七八万元,不仅为我小孩读书提供了资金保障,也为建楼房储备了资金。”

  随后,记者来到村民桂秋芬的养殖区,只见他家的临时住所内彩电、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见记者来访,桂秋芬打开了话匣子:“村里成立了乌鱼、黄鳝养殖经济合作社,统一处理好基地的用水、用电问题,并多次聘请高级水产技师现场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在家门口创业的热情很高。这不,我家每年收入都在几万元,比出外打工划算多了。”

  以前在福建打工、今年回村养乌鱼和黄鳝的村民张海华则告诉记者:“我以前在外打工虽说每年收入也有一两万元,但如今在家门口一年能赚几万元,更划算!”

  [农民心声]

  “我们村的乌鱼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鄱阳湖水产品批发市场正在征地,即将开工建设,听说镇、村还准备修建养殖基地至昌万公路的水泥路,联系企业利用乌鱼皮生产皮鞋,这些都对我们养殖户拓宽销路、提高产品附加值有着积极的意义。”养了7年乌鱼的村民谢木兰感慨地说:“目前困扰我们养殖户、影响我们增收的最大问题是,乌鱼苗要从山东、浙江等地买来,不仅运费高,而且还有可能出现鱼苗死亡的现象,希望镇、村考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兴建鱼苗繁育基地,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另外,镇、村能否考虑在条件成熟时修建养殖基地至镇里的水泥路,方便我们的产品运输和信息沟通。”

  [记者感言]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我省地域广阔,农业资源丰富,各地均有发展农业生产的特色和优势。然而,多年来,不少地方没有把握住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许多农民仍然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村庄没有大变化,农民增收不明显。“干部一个好思路,群众一条好出路”。镇郊村党支部一班人在做好规划和服务工作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养乌鱼和黄鳝,从“小打小闹、人放天养”向品种优质化、养殖模式化、基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转变,使一户户农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由此可见,要发展特色产业,壮大“一村一品”,引领群众致富,关键在于村组织和村干部为群众找到一条好的门路,为农民搭建一个好的平台,为能人提供一个好的舞台。

  [新闻链接]

  “一村一品”翻开了江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来自省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令人振奋,随着全省2000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的涌现,“三区一片”粮食、南橘北梨、中部草食畜禽、环鄱阳湖水产等农产品区域布局开始形成。去年,全省“一村一品”特色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500元。

  本报记者张志勇 何宝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