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明天,谁来说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0日06:00 光明网
蒋慧明

  当代评书已出现断代危机,这才是决定评书兴衰发展的症结所在。为评书队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培养优秀的后继人才应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当务之急。

  七十年代生人的集体记忆中,恐怕都少不了听评书的环节。《岳飞传》让当年的评书演员刘兰芳一夜之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字,也让评书这门古老的表演艺术形式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时过境迁,一度红火的评书艺术如今俨然风光不再,和许多日渐萧条的艺术门类一样,被媒体冠以“没落”、“拯救”等严重的字眼,尤其与时下的流行艺术相比,似乎真的到了岌岌可危的垂暮境地。

  且慢,尽管过去书馆遍布的盛况早已不复存在,但各大城市电台里的广播评书栏目,收听率仍是高居榜首,仅以我们生活的北京城为例,只要稍稍留意就会发现,出租车司机最常收听的节目,除了交通信息大概就属评书连播了。而通过网络等渠道传播的评书节目同样拥有着一批固定的忠实听众。

  一代人的欣赏习惯和对评书艺术的兴趣培养,固然绝非朝夕之力能够完成,但仅仅因为年轻人热衷于流行艺术便轻易断言评书是“没落的艺术”未免太过于武断。何况,“文革”后评书艺术的极度兴旺,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当下社会的多元化格局、艺术欣赏的多样化选择并不能做简单的对比。

  诚如刘兰芳所言:“当代评书已出现断代危机”,这才是决定评书这门流传了几个世纪的传统艺术形式之兴衰发展的症结所在。

  传统评书在描绘宫闱、战场的精彩场面,展现甲胄鲜明、袍笏闪光的历史画卷方面,尤为引人入胜,也最能体现艺人的说表功力。而其在表演手法上日久而成的一套独有的程式和规范,诸如“开脸”、“赞赋”、“扣子”等,更是传统评书令人茶饭不思、欲罢不能的艺术魅力所在。评书是语言的艺术,它之所以深入人心主要得归功于说书人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叙述故事,描绘景物,评论是非,再现各类人物之神态举止,全凭的是演员的一张嘴,正如艺谚所云:“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冶万事万物于一炉”,其表演难度可想而知。而作为一名评书演员,不仅需要具备“说、演、评、噱、学”等多种表演手段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文化素质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洞察、世态人情的熟稔,更重要的是,今天的评书演员应在继承传统书目的基础上,在题材、程式、语言等方面努力结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力求新的突破和发展。

  由于评书艺术对于演员的要求相当高,除了必须具备的口齿伶俐、语言标准等基本功外,还格外强调演员的理解能力、反应能力以及丰富的阅历与相对宽泛的知识面等,所以,从学习评书表演到真正能够独当一面成为观众面前侃侃而谈的说书人,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何况还要做好忍受寂寞、清贫的心理准备。

  此外,鉴于评书独特的表演特征很难通过大规模的集中教学方式来培养后学,没有长期的舞台实践和反复磨砺,几乎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正因如此,为评书队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培养优秀的后继人才应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当务之急。继单田芳、袁阔成、刘兰芳、连丽如、田连元等屈指可数的几位当代评书名家之后,时下经常活跃于曲艺舞台上的较年轻些的评书演员并不太多,且普遍年龄也都已经人到中年。

  试想,明天,即便热爱评书艺术的观众仍然大有人在,可是,还有谁来说书呢?

  近闻评书大家单田芳先生拟将成立一所专门的评书学校,传授技艺。但愿,这将为我们的担忧带来一丝值得期盼的希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