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易中天并非“恶搞”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0日06:06 大洋网-广州日报

  

易中天并非“恶搞”历史
易中天并非“恶搞”历史
一本学者“品”出来的“三国”搅热了圈内圈外。

  易中天,读者应该不算陌生,2004年,这位厦门大学的教授为捍卫著作《读城记》的著作权,与海默对簿公堂,引起不少国人关注。2006年,易中天再次不可避免地成为“明星”,这一次,“祸”起易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上的汉代人物风云系列讲座。电视上,易先生表情冷静,不苟言笑,在解读汉代人物、汉朝历史事件的同时,联系中国古代历史,

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侃侃而谈,引起观众笑声连连,掌声阵阵。因为讲座的巨大成功,易先生应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邀约,将讲稿稍作整理,即有了今天轰动一时的《品三国》。

  在书中,易中天跳出了就人说人、就事说事、就史说史的框架,运用大众熟知的语言和词汇,以曹操为主线,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人性,活泼生动、诙谐幽默地再现了三国风云。全书逻辑性与故事性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并存。因此,就像他的讲座一样,《品三国》一书很快得到了大众的热烈追捧。喜欢他的人说:易中天“用平民化的语言表达最贴近事实的历史,堪称一绝!”“讲述很生动、很有特色。把古人同今人的生活有机地拉在了一起,遥远的历史人物给讲活了,使人们在笑声中感知历史,了解历史。”然而与此同时,另一群人以专业的姿态展开对《品三国》的大力讨伐。他们认为《品三国》形式上过于庸俗化,娱乐化;作者对历史资料断章取义,为其所用,不仅是对历史的“恶搞”,还误导了年轻一代及部分对三国历史不了解的民众。反对的声音中最响亮的来自上海大学的教授葛红兵。7月23日,葛红兵在新浪博客中抛出一篇题为《如此易中天,可以休矣》的文章,直言不讳地说易中天《品三国》“把三国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归结到个人利益、个人品格上去讲,有庸俗化的嫌疑。”葛红兵与易中天《历史该不该庸俗化》的论战由此引发了网上一场关于历史能否娱乐化的大讨论。

  易先生《品三国》一书何以掀起这等风波?个中原因其实很简单:学者有普及科学知识的责任,但迎合了大众口味,就难以保持学术的严密性和科学性;维护了学术的尊严,就难以让大众真正理解和接受。所以这次易先生在两难中走了一回“钢丝”,赢得了老百姓的大声喝彩,自然也会收获那些“专业人士”们的“臭鸡蛋”。

  其实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至少有两点:其一,在中国,熟悉《三国演义》的人多,了解《三国志》的人少,易先生以“学者”的专业眼光品读三国,是想让大众从《三国演义》的误区走出来,还原或接近历史真相;其二,易先生独立的阅读思考习惯和对书本的怀疑推敲精神,通过字里行间明确无误地折射了出来,这也是一种阅读态度。其实,易先生《品三国》写的不是历史,而是他个人对历史的看法。诚如葛剑雄先生所说“易中天讲的和写的都属普及性质,没有人当作历史学研究的新成就,他也没有拿来申报学术奖或申请学位、职位,对学术界有何影响?”所以,大可不必大声呵斥易先生“恶搞甚至篡改历史”、“内容没有任何原创性”。至于品评的方式,易先生喜欢用他一贯的“嘻哈历史观”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讲述三国,这是他个人的自由,何况这样的风格恰巧为大众所喜爱和推崇,未尝不可把它看作一种学术普及方式的有效尝试。当然,仔细阅读《品三国》,确实能感觉到不少文字稍显油滑,有些逻辑推理也较为牵强,这些在视听中不易被发现的毛病,印成铅字就难免有粗糙的嫌疑。

  今天,社会上掀起“易中天热”、“三国热”,这是好事,至少它点燃了学者关注大众精神生活的激情,引发了大众关注学术文化的热情,对科学文化的普及和国民素质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张丽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