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闻热议:不能让改名的把戏再玩下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00:29 大江网-江西日报

  8月28日,是国家发改委第19道药品“降价令”生效的日子。据人民日报报道,在不少药店,被列入降价的药品很快不见踪影。原因很简单,药价低利润少,药店不愿卖,医生不愿用,药厂也不生产了。此前的18次降价,一些药厂一直在玩“金蝉脱壳”计,让药品降价这一惠及老百姓的好政策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全国医疗消费从1978年到2003年的25年间增长了60倍,比同期GDP增长高出29倍,比

全国职工工资增长高出37.2倍,看病贵成为社会热点。政府为缓解群众看病贵做出了种种努力,措施之一,就是近年来连续19次强制性降低部分药价。但据权威部门统计,前18次药品降价只使全国百姓每人每年买药支出少了2.5元。

  政府持续推出药品降价政策,决心不可谓不大,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收效甚微。原因何在?据业内人士透露,政策规定企业对新药拥有自主定价权,因此众多药企竞相申报新药。许多“新药”只是在列入降价的药中加一点无关紧要的成分,换个包装取个新名字而已,价格马上翻番,以此规避药品降价政策。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全国政协医疗卫生组座谈会上痛斥:在广东的医院里,一个“罗红霉素”品种就达50多种,医生都没法看明白!有数据显示,仅2004年,中国药监部门就受理了10009种新药申请,而美国FDA仅受理了148种。

  降价老药翻“新”,折射出公众利益、企业利益和政府决策之间的博弈。在这场博弈中,药企用“金蝉脱壳”之计,钻了政策的空子,用最小的投入换取了最大利润;决策部门在政策设计时留下的空白,给了厂家“甩掉镣铐跳舞”的机会;公众利益未能得到有效体现。值得重视的是,这种政策的空白不仅存在于药品降价中,也存在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希望相关部门加紧制定对策,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决不能让这种把改名当创新的低级游戏再玩下去了!

  衷淑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