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农村,要高收入更要幸福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05:28 钱江晚报

  ■本报记者 罗凰凤 许春初报道

  本报讯 上星期六,杭州余杭南苑街道高地村支部书记施雪龙把一天的时间都泡在余杭大厦的会场里。和他一样,当天杭州许多镇村的代表都齐聚在那里。对于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基层实践者来说,聆听专家学者高屋建瓴的观点显得非常迫切。

  对于浙江来说,在全国率先走上新农村建设道路,既感到骄傲,又留有遗憾。该如何让浙江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先发优势?9月9日,杭州市政府、省农办、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余杭区政府举办了“从杭州实践看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 ——2006浙江发展论坛”。著名三农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刘福垣等专家及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不同思维的激荡,透出的是对新农村未来发展美好前景的共同期待。

  NO.1 “新村运动”的中国版本

  把瘦驴变成骡子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博导):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首先是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日本、韩国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时,就开展了新村运动,那是一次典型的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现在我们已经连续四年实现了在美国只实现过一年的新经济现象,但这四年里,越来越严重的表现为“三驾马车”不全是马,而是两匹骏马加一头瘦驴。投资、出口拉动很猛,但中间内需就一匹驾辕的瘦驴,怎么也上不去,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人把新农村建设比作一招活棋,客观地看,如果这盘棋能够下好,就能带动农民就业和农民的现金收入增长,带动地方企业发展,然后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增长,那么内需就自然被拉动了,驾辕的瘦驴至少能变成骡子。

  浙江和很多沿海地区发达省份一样,提前完成工业化初期积累后,到了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的时候了。这方面,还需要借助政府“看得见的手”。

  {新村印证}:余杭南苑街道高地村支部书记施雪龙清楚地记得2002年,村里一位个体老板找到他时的委屈和无奈。那老板带着北方一客户回自己厂里看样下单。一到村入口处,只见一座桥坍塌失修,尼龙袋到处飞——那客户用“难民营”、“粉末加工厂”来形容高地村。这激起了施雪龙为首的村组织痛改的决心。他们从2002年底到去年,筹集了600万元资金对公共设施进行改建。村里环境大大改观,这张“形象名片”为村里赢得了分,目前村里服装园区50%左右厂家来自余杭以外。

  NO.2 “新村运动”的浙江实践

  把劳动力资源转化为资本

  刘福垣(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抓支柱产业,要选准一村一品、能够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

  作为实践者,新农村农民需要有几方面的素质。一是科学种养水平,第二是提高就业的能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上下工夫,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新村印证}: 在径山镇绿景村,世界上最大的红叶石楠生产企业森禾种业在此有一个1600亩的基地,它采用容器育苗,地里苗木从小苗到成苗一盆盆都可以搬来搬去,不会有水土流失之虞。该公司副总裁凌霄说,整个余杭基地苗木年产值达4000万元。现代化规模化生产使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与水稻种植相比,单位面积产出增长近20倍。另外到目前为止,基地已解决该村200多人的就业,仅农民工资一项,该公司年支出就达200万元。农民除了有土地租金收入、工资收入,还掌握了新的生产技术。

  NO.3 新农村农民需要什么?

  除了收入还要幸福感

  吴红梅(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博士): 就我理解,新农村建设根本目的是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一种幸福感,而不是简单提高收入。我曾对余杭当地部分镇村作过详细的问卷调查,他们对当前的生活大部分都表示满意。而对于生活中需要解决的不方便,按照迫切程度排在第一位的是文化、娱乐,第二位是出行、医疗、教育。对于新农村建设最担心的问题,60%的农民最担心自筹资金率过高,其次担心出现豆腐渣工程,再次就是担心生活没有得到改善,流于政绩工程。

  新农村建设,我的思路是第一要创新,突出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第二点是强调和谐,新农村的建设要突出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和谐发展,为和谐社会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新村印证}: 到余杭区仁和镇的花园村,就像走进一个大花园,大棚里种着很多葡萄等果苗,那是与浙江大学合作搞的;在运河边小楼里有村民在休息、娱乐;村里的图书室里坐满了看书阅报的村民。该村农户以种植绿化苗木为主,村里经常不定期邀请种植业、养殖业技术人员为村民上课,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去年该村的人均收入达8000多元。

  NO.4 多点“雨露”让我们滋养

  民间致富高手的期待

  顾益康(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农民是创造者,但若没有政府政策的支持也是行不通的。像我们义乌的农民是伟大的,但也要借助另外的力量,如娄国华把小商品市场转化为国际商贸中心;回过头看,如果光靠农民,没有干部的参与,我们这些农民可能还要摆地摊。这也说明,新农村建设需要相关的政策帮扶和倾斜。

  {新村印证}:高地村的施雪龙说,新农村建设光靠农村自己是不行的,我们希望政府在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农民素质教育等方面多投入。

  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不少惠民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通过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建立农村公共服务、农民保障和生态体系。通过加大“山海协作”等工程的实施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多种方法多管齐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财政投入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推手。十一五期间,政府在这方面的力度还在加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