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尺讲台铸师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07:30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从晏才宏回望教育先辈

  新华视点

  教师节前,一个名叫郑富春的男子专程从澳大利亚飞回上海,来到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的墓前,以学生的名义,献上一束鲜花,深鞠一躬,然后静静地站了半小时。

  在“大学名师不上讲台”现象屡遭诟病的今天,人们格外怀念那些为教书育人耗尽毕生心血的教育先辈。

  讲课风范终生难忘

  2005年4月初,“新华视点”栏目对晏才宏事迹的报道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至今,回想起晏老师的最后一课,很多学生依然满怀哀伤。

  “假期我去做了检查,昨天拿到结果,肺癌晚期。这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课。”2004年“十一”长假后的第一堂电路分析课,晏才宏向学生们宣布了这个惊人的消息,口气却平静如常。

  晏老师的“最后一课”,许多学生是含泪听完的。“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你们就是我未能完成的艺术品。真对不起!”临下课时,他这样向学生表示歉意,同学们则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晏老师58岁死时连个副教授也没评上,这与当今一些“重科研、轻教学”的教授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人们对“名师不上讲台”问题的强烈关注。

  学界泰斗情系课堂

  杨振宁教授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尊重,不仅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还因为他以80岁高龄,到清华大学为本科生开课。

  复旦大学副校长孙莱祥说,复旦大学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基础课,有很多都是由著名教授讲授。“我当时是数学系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有苏步青教授、谷超豪教授等,当时他们已经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开拓者之一。这位在国内外都享有崇高声誉的科学家,对于教学却认真到“近乎偏执”的程度,她的学生们如是评价。

  据谢希德弟子、中科院院士王迅介绍,1955年,谢希德主讲固体物理和固体理论两门课,当时她已经怀孕临产,由别人代上,但讲课内容都是自己准备,每隔一两周,她都要赶写几堂课的讲稿。1978年至1988年,谢希德先后担任了复旦大学副校长、校长,依然坚持为本科生上课。

  受恩师影响,时至今日,年过七旬的王迅院士还在本科生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在复旦大学物理系,他几乎给所有本科班级上过课。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不喜欢别人称我为王院士,我是复旦大学的教授,我是王老师。”

  厚德载物心系学子

  一年,北京大学秋季开学,一位外地新生急于报名,就对迎面走来的一位老人说:“您能帮我看一下行李吗?”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后,新生办完入学手续回来,看见老人仍在原地看着他的行李,大为感动,深深谢过,老人就离开了。过了几天,在开学典礼上,新生惊讶地发现,那天给自己看行李的人,竟然就是北京大学副校长、当时已73岁的季羡林先生。

  一位采访过季老的记者说,他听到这个故事时,在强烈的震撼中想到了一句话:人格,才是最高的学府。

  季羡林老年写下的一段话也许能代表很多大师对学生的态度:“我想到的不只有老年朋友,年轻朋友,包括我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学生……对待这一批青年,唯一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和爱护,诱导和教育,同时还要向他们学习。”

  吾爱知识更爱吾师先辈大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视,源于他们的教育思想。

  今年是陶行知逝世60周年,这位以“平民教育”思想传世的杰出教育家,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下,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从各地的难童保育院招收学员,创建了影响深远的育才学校。

  尽管有日寇的轰炸飞机从头顶掠过,但育才学校的课堂上从不缺乏活力和欢乐。在陶行知的感召下,很多学术界名流冒着生命危险,每天赶路来给这些衣衫褴褛的孩子上课———教文学课的有艾青,教音乐课的有贺绿汀,教戏剧课的有张泯。

  缅怀教育先辈们的师品师德,我们意识到,如今某些方面还不尽如人意。由于市场因素以及某些价值导向的不良影响,高校“名师不上讲台”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业内人士指出,教书育人本是大学第一功能,如今的教授上讲台却需要教育部发文督促,这些人似乎离教育越来越远。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认为,“名师不上讲台”根源在于“重科研、轻教学”的高校考评体制。目前对大学水平的衡量,看重的是学校的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科研奖励,而几乎所有评估,都没有将“教师上课质量”列入重要考核指标,以至于一些学校教学质量下滑。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刘丹李柯勇张晓晶(据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