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自我中心”人格者易轻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07:57 潇湘晨报

  

“自我中心”人格者易轻生

  昨天为世界预防自杀日 本报开通热线请专家为读者提供心理咨询

  在本报办公室,已写好遗书,准备寻短见的章大爷(左)经郭田生教授开导,激动的情绪有所缓和。 记者 赵尚渝 摄

  “医生,我不想活了。”昨日上午,本报预防自杀热线很热,但每一名打进电话来的读者的开口表白,让人感到心情沉重。“倾听他们的讲话就会发现,很多自杀念头的形成都是对周围环境或环境变化的心理不适应,又找不到排解的途径和方法,抑郁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死角。其实,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自杀念头划过,关键在克服和排解心中的乌云。”省脑科医院副院长、心理学专家郭田生教授说。

  引导读者放弃轻生念头

  “我已为自己准备好了200粒安眠药,过两天就去自杀。我仅仅要求有人给我出780元的火葬费。”70岁的章大爷伸出两根手指头,绝望的眼神让人心碎。

  打进热线的章大爷反复强调自杀的意念,郭田生教授经过一番开导,也没有拉回章大爷的心。他只答应来报社跟郭田生教授见一面,述说心中的苦闷。

  来到报社,章大爷向专家拿出了遗书。遗书上,他述说了自己晚年的凄凉境遇:因为数说儿媳的种种不是,辛苦拉大的儿子不养他;女儿每一个月400元的赡养费,还要每次去讨要;因为有儿女又领不到低保……“我70岁了,生活来源没着落,真是生不如死。”章大爷颤抖的手在空中摆动着。

  “章大爷精神已到崩溃的边缘,要解开他的心结,需要经过内部调解。”经过专家一番开导,章大爷激动的情绪有所缓和。专家认为,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最渴望的就是心理沟通,但这扇门往往被关闭。

  优秀生因同学不睬欲自杀

  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超过25万人自杀死亡,自杀是前五位的死亡原因。从年龄看有两个高峰,一个是15-34岁,另一个是60岁以上。昨日打进热线的读者年龄,正好切合了这两大年龄阶段。

  读高三的小明(化名)自杀的念头很简单:以前受到众多同学关注的他,突然发现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好像都对自己有意见。郁闷很长一段时间的小明说:“也许死了就没有这种郁闷了。”专家进一步了解发现,小明成绩很好很受老师器重和同学喜欢,他真正郁闷的原因是跟他玩得很好的同学,突然不理睬自己了。既而他发现,老师和其他同学好像也都跟自己过不去。

  长沙市疾控中心心理咨询师龚建南说,小明自杀念头形成的一大原因是“自我为中心”的人格,这使他养成了天下以我为中心而转动的心理暗示,一旦这一暗示受到挑战,一时同学不喜欢他,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应,一旦反应过头就会将原本很多很正常的事,看成是自己的对立面。这种心理如不及早预防,最终会促成自杀行为的实现。这种人格是青少年自杀的一个主要原因。

  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有两个危险期:一是13-14岁期间,另一个是15-18岁期间。这两个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心理容易过于偏激逆反,家长要注意引导他们。要让青少年养成一个观念:“人不是任何人的主宰,只有相互关爱没有唯我独尊”,这样的心态才能经受得住各种挫折,人生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都市病”需要心理支持

  郭田生教授介绍,现在城市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家庭生活变动快(离婚率高),“心理适应不良”已成为一种“都市病”。“心理适应不良”往往是自杀的前奏。

  对这种“都市病”,最重要的就是给予当事人心理支持。首先,千万不要判断这种自杀想法的正确与错误并加以指责。对于自杀者来说,选择自杀是有理由的,甚至是最好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理解,让其感觉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关心、理解自己。“你别急,慢慢来,我们支持你(主要是给予精神支持,而不是支持当事者的错误观点或行为)。”目的是稳定其情绪,这是第二步。接着,把自杀者的自杀念头告诉与其交往较密切的朋友或心理干预工作人员,让更多的人来关心他(她)。然后,陪同或建议他(她)到专业机构接受心理治疗。

  本报记者 刘少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