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争抢”聋哑女:不可复制的悲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08:59 四川新闻网

  刘永涛

  重庆聋哑女大学生熊小芸上百次求职遭绝后,最终向应聘单位下跪。经媒体报道后,立刻引起轰动,上海、广西、四川、广东等地20多家企业纷纷打来电话,称愿意给熊小芸提供工作。(《重庆商报》)

  对媒体而言,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报道,但足以给熊小芸带来命运上的改变。她可能真的获得一份工作,自食其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我们确实又很难为她高兴起来。一夜之间,从“摒弃”到“争抢”,其实传递出了诸多的无奈和悲哀。

  在我们看来,数十家企业一起“争抢”熊小芸,更大的程度上一次亢奋状态的集体“商业秀”。在市场搏杀中,商家总能嗅觉敏锐地捕捉各种机会宣传造势,以最大限度地达到追名逐逐利的目的。在媒体的“渲染”下,聋哑女大学生熊小芸似乎转瞬间就成了一个“明星”。因为公众的关注,而潜在地形成了可供商家开发的价值。企业遂闻风而动,纷纷抛出“绣球”,进而带来期待的“眼球效应”——几乎无需任何投入,便能给自身做一回形象广告。

  但从根本上说,熊小芸还是熊小芸。下跪一次,并无法提升其本身的素质能力。她的命运依旧不在自己手中。很多事实已告诉我们,媒体报道残疾人的遭遇后,当事人很快受到企业青睐,而一旦当事人的新闻效应减弱时,当事人极可能被企业炒鱿鱼,重新陷入困境。毕竟,企业需要的是合格的、能创造利润的员工。

  不妨做个善意的祝愿:这些企业的行为不乏善意,熊小芸从此过上幸福生活。但我们不禁要问,是否那些走投无路、处境艰难的弱势群体,在无法寻求到一块生存空间时,“下跪”便是拯救自己的唯一、有效的武器呢?是否一定要付出“下跪”之类的非正常、极限性的代价?

  显然,道德的力量在此被抬举到一个至高的位置,但可怕的是,这是因“下跪”而衍生的非纯正的道德感召。将生活寄希望于人性的同情、怜悯、施舍,不应该成为常态。实际上,熊小芸的工作即使得到妥善解决,也无法掩盖众多残疾人、弱势群体就业艰难的现状。媒体的报道、个别企业恰到好处的爱心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期盼制度上的切实保证。熊小芸的求职经历不可以被复制,不可以无限地被效仿——在一个文明社会,我们既需要纯正的道德律令,更需要健全有效的保障体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