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大学生与老师为啥“行同路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09:03 温州新闻网

  “最熟悉的陌生人”,这是当今不少大学生给老师的定位。每天除了上课下课,学生们似乎很少有机会与老师建立联系。在教师节前夕,有记者采访了一些大学生和老师,从他们各自的角度去看待大学里的师生关系问题。(《广州日报》9月10日)

  调查的结果显然是不容乐观的,值得关注的是,在调查中90%以上的学生表示希望在课余时间与老师交流,可也有90%以上的学生表示在课余完全或者基本没有跟老师交流的机

会,这显然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一方面是学生希望跟老师交流,另一方面却苦于没有什么合适的交流机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谁的错呢,学生,还是老师?

  对此,有专家分析认为,现在大学师生关系的淡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学业和老师工作任务繁重,另一方面也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老师教学以外的工作越来越多,忙于各种各样的应酬,不再一心一意钻研学问和教书育人,而某些大学生也不再把学习知识作为读大学的目的,而是作为将来获取名利的一个跳板,因此学生和老师间缺少了一种单纯的学术沟通需求。

  专家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我是十分赞同的,不过我倒觉得这其实只是一个表象问题,真正造成的学生与老师的交流障碍根源是一个体制性问题。现行的大学管理是行政制,教学与行政管理完全分离,这样的好处是有利于针对性管理,但存在的弊端就是老师除了上课什么都不管了,上完课就从此“失踪”了,学生们由此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有问题不知道该怎样找老师,去哪里找老师。而强制性地规定老师要完成多少多少论文,更是让本来课业任务多的老师压力剧增,为了完成指标,老师们自然是失去了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一切都围绕着论文转,在老师的眼里,学生不是最重要的,论文才意味着一切。因为有了数量上的“论文”,就意味着权力、金钱、地位、职称,而与学生交流能带来什么呢,无非是浪费时间罢了,由此一来,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倘若现行的体制得不到改变,无法营造出一个轻松的氛围与交流平台,我想,学生与老师“行同路人”的尴尬还会继续,不妨拭目以待! 作者:黄海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