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康:从网络社区创出“80后”传奇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09:30 南方日报 |
创富人生 CEO今年25岁 中国的互联网世界里活跃着各种各样的论坛。事实上,社区论坛的活跃,以及网民对网络社区的粘性,是中国互联网的特色。我们这期的故事主角,就是从网络社区论坛中走 出来的千万富豪。戴志康,生于1981年,今年才25岁,是“80年代后”的CEO的代表人物之一。为电脑考进重点高中 痴迷于电脑的戴志康,为了能用上“奔腾机”,在中考前20天发力,以高出录取分数线一分的成绩考进了重点高中 身为黑龙江人,戴志康在2000年以前一直在大庆生活,外公和父母都是大庆石油学院的老师。 1992年,因为父亲工作的需要,家里配备了一台286电脑,这使得戴志康比同龄人更早地接触到了电脑。那时候,电脑在戴志康眼中是个很高级的玩具。 “我一开始是对无线电、电子比较感兴趣,经常动手去装一些什么小收音机,装一些小集成电路什么之类的,后来发现,一方面这些器件很容易坏,另一方面,如果要创新地做一个东西,要凑齐所有的元件才能去尝试自己的想法能否成功。每次都得到大街小巷去买这些元件,我觉得非常麻烦。后来接触了电脑之后,我觉得只需要坐在电脑前面,然后把我的想法用程序或者用代码的方式实现出来,行就是行,如果不行,你还可以再去试。我觉得使用电脑不断地创新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所以我一开始就对这个东西非常感兴趣。”戴志康回忆说。 3年后,他开始自己摆弄电脑。1997年,他就接触到了当时在中国方兴未艾的互联网。 然而,痴迷于电脑并自认为“找到了方向”的戴志康,在学校的学业成绩曾让父母、老师觉得“这个孩子完了,没前途了”。 “其实我小学时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是我在初中的时候一落千丈,因为我觉得当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认为自己由一个碌碌无为的人变成了一个很有理想的人,所以我的成绩就一落千丈了。” 作为一个还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戴志康就很肯定地认为已经“投入去做一件事情”。他说,这往往是一种排他的感觉,投入了做这件事情后,就很难再有精力或者有兴趣把别的事情再做好。 即便如此,戴志康还是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而驱使他积极应付考试的动力却是电脑。 戴志康说,报考前他父亲带他去了一趟该高中,这个学校有一个非常大的一个电脑教室,里头全都是586电脑,“全都是奔腾机”,而在他家的当时还是386电脑。“太令人兴奋了,如果到了这样一个学校里,就可以置身于这个海洋里,比在家玩我那个386电脑还要爽,所以我就想考这个学校。” 距离中考还有20多天的时候,他天天在家起了床就看书,看书看累了就睡觉。“过了20多天,我到那时候才知道,原来初中三年这么多东西都没学到,所以很多东西我是在最后的20多天学到的。”结果,中考成绩比那所重点高中的分数线高了一分。 大学三年独居开发社区软件 每月开销800元,最后凭开发“Discuz!”软件打动老师,勉强毕业 2000年高考,戴志康报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通信专业。他当时想,自己精通计算机,如果再把通信搞熟,毕业后一定是抢手的人才。 但当他如愿考上大学后,却发现学校并没有他所期望的创业氛围和环境。 2001年9月,戴志康搬出了学校,在外面找到一间月租300元的房子,每天15小时地工作,开始了3年独居僻室、潜心钻研网络社区的日子。 这三年,旷课,不参加考试,缺席学校大会、非典时期不回宿舍,学校没少给他警告和处分。 互联网成了他当时与外界连接的重要通道。在各种大大小小的社区里,戴志康结识了遍及全国各地的“聊得来的朋友”。 在那3年里,他的每个月开销为800元:300元房租,200元吃饭,剩下的就是上网和打电话,这是他开启事业的全部成本。 通过互联网认识了外面的世界,戴志康对把陌生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社区有了兴趣。于是,他开发了一套能自动生成社区的软件,让即使不懂技术的人也能管理,也就是让网友们可以“傻瓜式”地建立论坛。他将这套软件命名为“Discuz!”,取自英文单词Discuss(讨论),然后挂在网上,免费给网友们使用。 而2002年的一次软件销售经历,使戴志康决定开始对软件进行收费。当时,一个香港客户在试用“Discuz!”后,觉得这个软件使用很方便,但需要进一步定制以符合其要求。本来他找了香港一家公司来做,说好付5000元,在一个月内做出来,结果做到一半,那公司的人都跑了。戴志康告诉他,一周就能做完,而且只收2000元。实际上,戴在第五天就交货了,最后这个香港客户付给了他3000元,多付了1000元。 “我当时只是出于兴趣才开发‘Discuz!’,没想到用它来赚钱。直到这一次,我才发现‘Discuz!’可以用来赚钱。此后,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赚钱,最后我决定对使用‘Discuz!’软件的用户收费。” 从2002年底开始,戴志康对“Discuz!”用户实行收费招来网上一阵痛骂。 直到2003年7月,销售转机才开始出现,有了一些购买的客户。10月,戴志康推出新版本,加入新的功能和技术,而且容纳能力是对手产品的好几倍。从此以后,“Discuz!”的销售收入平均每个月增加30%。 有关经营“Discuz!”的所有事情,包括开发、销售、支持、运营,直到2004年,都是戴志康一个人在操办。 而同在这一年,戴志康大学毕业了。潜心研发、创业,致使戴志康的大学4年成绩单是“三次纪律处分,15门考试没通过”。最后,他还是依靠开发的那套“Discuz!”软件打动了老师,才勉强大学毕业。 从闯荡京城到获风投赏识 今年7月,戴志康的公司获得全球最大风投之一红杉资本和天使投资人 周鸿祎的数百万美元投资 而早在他毕业前的一年多,就有公司愿意出30万年薪邀请他加入。可是原本打算靠这个软件找个好工作的戴志康选择了放弃。 揣着上大学时赚的50万元钱,戴志康到了北京。在跑了几十个部门,盖了五十几个公章之后,他注册的“康盛世纪”公司开张了。 从此,他告别了单干的时代,开始招兵买马,组建研发和管理团队。 “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人总可以把机器搞定。”戴志康说,技术上没有他搞不定的,难的是与人沟通,如何花更多精力去培养、提高员工。而且要大规模扩张,人是第一位的。刚开始时,出不起好价钱,招不到人;后来出得起好价钱,找好的人才还是要费大量的时间。戴志康认为,“相马”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见了十个也不见得碰上一个。到现在,公司的人数发展到了60多人。 在2005年,“Discuz!”成为国内最流行的网络社区软件,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至今,国内有30万个社区论坛采用“Discuz!”社区软件,这一数字是国内社区论坛总量的一半以上。 但在2005年底,戴志康作了一个出乎市场意料的决定:将这款每月能带来几十万收入的产品宣布免费,转而从为客户提供服务当中获取收入,实现“个人免费+企业收费”的模式。 然而,这个决定也给康盛世纪带来“出乎意料”的回报:今年以来,“Discuz!”软件的安装量每月是较去年同期的几十倍地增长。 这不仅使戴志康及其团队感到兴奋,也触动了风险投资的“兴奋神经”。 今年7月,康盛世纪公司宣布获得全球最大风投之一红杉资本(SequoiaCapital)和天使投资人周鸿祎的数百万美元投资。 这是康盛世纪成立以来的首轮融资,也是国内第一家获得风险投资的网络社区软件公司。 “只要跟社区有关的,我们都愿意去尝试。”戴志康表示。目前,康盛世纪开发了X-space等建设个人门户的软件,更多的社区软件也将开发出来。 对话 “想体会做员工的感觉” 创富感言 我没当过一天员工,一毕业就创业了,也就是从来没打过工。但我非常留心观察作为一个员工是什么感受。如果你要管理人,就必须了解员工是什么心态,以及员工的诉求。 记者:在创业过程中,最难忘的是哪一阶段? 戴志康:最难忘的是我一个人“单干”、产品还没有商业化的时候,因为那段时间我就像高速运转的机器,能学习到很多东西。虽然能在网上接触很多新的技术和人,但现实生活中没接触到什么人。更重要的是,我那时是完全没有商业目的地去做这个产品,没有任何销售压力。 记者:那从过去一个人单干,到现在要管理一个团队,你怎么看待这种转变? 戴志康:我觉得这是循序渐进的。我先管两三个人,再到现在几十个人,或将近一百人。管理几个人是一种方式,管理几十个人又是另一种方式。不同的时期,会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同时,也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挑战,包括内部的、外部的,以及自身的。 记者:创业以来,你认为最难克服的挑战有哪些? 戴志康:人才。我在2004年刚到北京创办公司的时候,就我一个人,公司在一个非常破的房子里,也就是那种很普通的民宅。为了招第一个员工,我发了很多招聘信息,来应聘的人中,有三分之一觉得我这个公司可能是假的,另外有三分之一不明白这个要做什么,还有三分之一认为这个事业看起来挺好,但很可能做不下去。 记者:你后来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 戴志康:依靠产品开放而获得的收益。由于我们的产品是开放源代码的,很多网友自愿体验,也自愿成为了爱好者,做了很多产品进一步的开发,包括插件、周边的产品等。这些人成了使用我们产品的“专家”。于是,我就跑过去跟他们谈:要不我们一块做吧。他们之中大部分是社区论坛的成员,将改论坛软件作为业余爱好,他们很多人自己开了一个论坛,然后改一下,自己也会写程序。 记者:在2005年底作出对产品实现免费的决定,是什么原因呢?后来的情况又如何? 戴志康:有这个想法其实是2005年3月份,有一个来自传统行业的人,对我们很感兴趣,希望投资我们公司。虽然最后投资没谈成,但我觉得很有收获。 我第一次体会到,为什么资本的力量能将事业、企业和产品加固,而且加固之后可以获得更大的回报。中国的社区网站只有百分之一二会购买我们的软件,真正有规模的网站会付钱的很少。而且,总的软件销售市场规模就三千万人民币,就算我们全部吃下来,也就这么多,何况我们不可能全吃下来。 我发现,其实我们在做一件很小的事情。这个买卖太小了,我觉得挺不过瘾。所以,我们决定将软件免费,扩大市场占有率,然后为社区用户提供可以使他们增值的业务。当时卖软件的盈利还不错,公司维持一到两年没问题。 记者:你对正在创业的人有什么建议? 戴志康:历史都是由普通人创造的,不要妄自菲薄,其实每个人都很平常,有些普通人取得一定成绩,其拥有的素质是:执着、勇敢、战略性眼光、强的执行力。 我自己的经历是,我没当过一天员工,一毕业就创业了,也就是从来没打过工。但我非常留心观察作为一个员工是什么感受。如果你要管理人,就必须了解员工是什么心态,以及员工的诉求。 当时如果我去打工,我的项目很可能就被耽搁掉,再创业就得从头来过。如果不是这种情况,我会选择在一个企业里踏踏实实干几年,体会作为一个员工的想法,然后再想创业。 专题撰稿本报记者骆海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