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当你面对那双无助的手 “贵阳居民慈善行为基本状况”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09:43 贵州都市报

  慈善事业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需,也是本报积极倡导参与的公益事业。去年,本报联手省民政厅等开展“温暖贵州”慈善活动;联合省总工会、省送温暖基金会开展“金秋助学”公益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今年7月31日以来,本报开办《慈善》专版,除了继续“温暖贵州”慈善行动外,还与搜狐网联手开展“利群阳光西部地区公益助学活动”,10万元善款资助20名贫寒学子上大学;与“丰田助学基金”联手,8万元善款资助16名贫困“准大学生”等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贵阳广大市民进行慈善行为的方式、内容等,本报组织了“贵阳居民慈善行为基本状况”问卷调查,历时半个月,在云岩区、南明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花溪区、二戈寨、金阳新区等区域,采取入户调查和街头随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308份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92份,统计出如下基本结果(受调查者中30-60岁者占76.1%,月收入2000元以上者占63.7%)。

  “困境中的求学者”捐助支持率达59.6%

  在慈善行为中,人们一般从哪里了解到受困群体呢(不定项选择)?本次调查显示,58.2%的受调查者从报纸上获得受困者的情况,49.7%的受调查者从电视上获得受困者的情况,38.7%的受调查者从工作单位获得受困者的情况,22.3%的受调查者从朋友那里获得受困者的情况等等。

  在了解到受困者情况后,人们愿意对谁进行捐助呢(不定项选择)?调查表明,59.6%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处于困境的求学者”,49.7%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处于困境的重病患者”,28.1%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孤儿或孤老”,6.6%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处于困境的外乡人”等等(如图1)。

  具体来讲,在“处于困境的求学者”中,人们最愿意捐助谁呢?调查表明,34.9%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失学儿童”,25.7%的受调查者选择了“考上名牌大学,无钱上学者”,13.4%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在校贫困小学生”,6.2%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在校贫困大学生”。

  在“处于困境的重病患者”中,人们最愿意捐助的是谁呢?调查表明,63.4%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儿童重病患者”,14.4%的受调查者选择了“青少年重病患者”,而选择“中年重病患者”和“老年重病患者”的受调查比例均低于6%。

  70.2%受调查者视对方遭遇来决定捐助

  人们是如何做出上述捐助决定呢?调查显示,70.5%的受调查者“自己了解到贫困群体,自己决定捐助”,29.5%的受调查者表示“跟他人商量,再决定”,其中,与“配偶”进行“私下商量”的受调查者最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慈善行为多数是人们的私人行为。

  那么,人们决定捐助一般参考哪些因素呢(不定项选择)?本次调查显示,70.2%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对方遭遇是否值得同情”,55.1%的受调查者选择了“捐助额度”,37.0%的受调查者选择了“捐助物款的流向”,30.5%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周围人群的捐助态度”,26.0%的受调查者选择了“自己是否有与对方类似的遭遇”,17.8%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回报社会”等。

  我们对上述参考因素进行了更具体的考查:“当对方需要捐助的金额超出您能接受的额度”时,只有13.0%的受调查者愿意进行捐助,而“当对方需要捐助的金额未超出您能接受的额度”时,66.8%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进行捐助。

  “对于处于困境者,当您周围人群里很多人都进行了捐助”时,59.6%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进行捐助,而“对于处于困境者,当您周围人群里无人捐助”时,只有39.0%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进行捐助,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们的慈善行为也具有一定的从众性。

  “对于处于困境者,当您此前有过与其类似遭遇”时,73.6%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进行捐助,“对于处于困境者,当您此前没有与其类似遭遇”时,24.3%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进行捐助。

  愿意捐助1000元以上者占17.4%

  当确定了捐助对象时,人们以什么方式进行捐助呢?本次调查显示,63.4%的受调查者表示“面对面了解,然后捐助”,8.2%的受调查者表示“委托朋友转交捐助”等等。调查还显示,76.4%的受调查者选择“一次性捐助”,7.5%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半年时间内的捐助”,4.1%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半年至一年的捐助”等等,同时,72.9%的受调查者选择“匿名捐助”,12.0%的受调查者选择“留名捐助”,15.1%的受调查者选择“其他方式”。

  接下来,人们要捐助什么呢(不定项选择)?67.1%的受调查者表示要“现金捐助”,61.6%的受调查者表示要“实物捐助”,22.3%的受调查者表示要“看情况,视对方需求而定”,9.9%的受调查者表示要“提供就业机会”等。

  对于受困群体,人们一次资助别人的金额是:12.0%的受调查者资助“50元及以下”,17.5%的受调查者资助“50-100元”,50.7%的受调查者资助“100-500元”,2.4%的受调查者资助“500-1000元”,7.2%的受调查者资助“1000-5000元”,4.1%的受调查者资助“5000-10000元”,3.4%的受调查者资助“1-3万元”,2.7%的受调查者资助“3万元及以上”(如图2)。

  对于已经捐出的物款,人们希望对其去向进行了解吗?调查表明,72.6%的受调查者表示“希望了解捐助物款的去向”,25.0%的受调查者表示“让受捐者自己处理,无所谓”,2.4%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其他”。

  人们最愿意选择什么方式了解物款去向呢?35.3%的受调查者表示“电话咨询了解”,12.7%的受调查者表示“查看有关收费发票、接收单据”,11.6%的受调查者表示“到受捐者家中了解”,11.0%的受调查者表示“直接替受捐者交钱”等等,这表明人们一般都趋向于采取间接的、简单的方式去监督捐助的流向。

  对于慈善行为,人们期待回报吗?本次调查显示,55.5%的受调查者表示“不期望回报”,33.2%的受调查者表示“让对方回馈社会”,6.2%的受调查者希望“在适当时候给予精神回报”,1.4%的受调查者希望“在适当时候给予物质回报”等。作者:方正伟 田伟松 何厚波 张江鹏 海瑞 刘航 欧燕 王欣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