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头条评论:从"绿色GDP"到"科学发展"的未知之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01:01 燕赵都市报

  在“发展就是硬道理”理解为“GDP就是硬道理”的阶段,GDP崇拜把中国经济带入一个两难的困局;而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阶段,绿色GDP会不会演变为一场新的数字游戏,从而把这一理念乌托邦化———这是一场更为严峻的考验。

  9月7日,《中国环境经济核算2004》绿皮书正式公布。这是我国首次发布环境污染经济核算报告。从2004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统计局启动相关核算以来,一直强烈吸引公

众关注的绿色GDP,终于从概念落实到数据之上。(本报9月8日)

  数据展现的情况,和一直以来舆论的猜测非常一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环境付出沉重代价的基础上取得的,如果核减掉与污染相关的成本,GDP的金字招牌没有想像的那么光辉灿烂。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成本和损害,比我们预料的更高、更严重、更不能容忍。

  绿色GDP从舆论热议的观念,到国家部委正式核算项目,再到很有可能进入政绩考核体系、成为评价各级官员的硬指标,在许多人眼里进行得相当快,共识的达成算是很“顺利”了。然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无法回避,而且对经济进一步增长产生了迫在眉睫的威胁,“逼”得中央和国务院痛下决心。而它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发挥影响,扭转惟GDP惯性思维,却远非那么容易。

  首先是观念问题。在绿色GDP进入我们视野之初,就曾遭到来自各方面、特别是经济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强烈质疑,“没必要”“难以核算”“打击积极性”“超前,不符合国情”等观点都很有市场。据国家环保总局局长潘岳透露,本次核查后仍有地方政府要求调整数据或者不对公众公开结果。有些官员讳谈GDP的环保“成色”,不是表现得很明显吗?

  即使中央政府决心已定,强力推行,绿色GDP充分发挥对经济工作的纠偏和引导作用也绝非易事。众所周知,GDP水分问题一直困扰中国经济,特别是最近几年,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层层“注水”的冲动也愈加强烈。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措施能够保证绿色GDP不被任意注水、涂抹呢?

  在对待绿色GDP的态度上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们听到的政府部门的最强音,差不多都来自国家环保总局,更确切地说来自潘岳代表的高层和专业人士,而许多其他部门和各级官员却总埋怨环保总局“太高调了”。居于环境保护关键位置的地方政府和地方环保部门为什么这么“低调”?即使从最好的角度想,大概也是一种对于“GDP被污染”的漠视或者默许,更不用说反复上演的污染事件中,利令智昏者的遮掩和疯狂了。

  先污染,后治理———“经济发展成本论”,这是我们在环保与经济发展矛盾问题上,听得最多也听得最久的一种论调,当然还有种种似是而非的所谓“发达国家先例”。然而,《中国环境经济核算2004》让我们彻底看清一个事实:中国不仅没有污染的“本钱”———庞大人口和脆弱环境之间的天平越来越倾斜,几有覆水难收的危险;也已经没有污染的“环境”———国际社会已经对中国高速增长带来的污染问题表达了强烈关注与忧虑,不重视就只能等着接受全世界的“罚单”。如果说发展初期我们还可以争论绿色和GDP孰轻孰重的话,则今天这种争论就变得更像一种半推半就的、危险的妥协:“绿色”向“金色”的妥协,环保向污染的妥协,民生幸福向政绩幻象的妥协。

  早在1960年代,罗伯特·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时就曾尖锐地指出,“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这种东西”。在“发展就是硬道理”理解为“GDP就是硬道理”的阶段,GDP崇拜把中国经济带入一个两难的困局;而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阶段,绿色GDP会不会演变为一场新的数字游戏,从而把这一理念乌托邦化———这是一场更为严峻的考验。

  ■本报评论员刘采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