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当传说变成了商业大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01:37 新京报

  那种不分真实与神话,肆意打造发源地的争夺战,甚至借机打造所谓的旅游胜地,看似在拯救优秀的文化资源,其实则是想借此独享文化遗产,孜孜以求由此滚滚而来的商业利润。

  今年恰逢农历闰七月,两个“七夕”都格外热闹。自7月30日,邢台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七夕爱情文化之乡”之后,山东省沂源县、山西和顺、陕西兴平、河南

南阳等纷纷宣称自己才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一时间,“牛郎”逐鹿,“织女”纷纭。看似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弘扬和拯救,其实背后更多的是对商业利益的追逐。(据9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从现存的典籍中可以看出“七夕”这个节日的民间地位,以及丰富的文化内蕴。它不仅是“乞巧节”,更是“女儿节”、“追女节”。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节日,恰恰与爱情无关,古人甚至在这一天都不能举行婚礼。专家们认为,要弘扬“七夕”节的历史价值,将其打造成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女儿节”。这或许只是专家们的事,而商业大潮的汹涌,旅游热点的竞逐,使人们早就把最具浪漫因子,表达中华民族对爱情的理想与诉求的“七夕”,当作情人节来炒作来运筹来开发了,哪怕误读了传统文化。

  也正是在市场利益的推动下,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也成为争抢的对象。其实,牛郎织女的故事,只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情感诉求,既然是共同的遗产,追溯哪里是其真正故乡不仅荒唐,而且很狭隘。那种不分真实与神话,肆意打造发源地的争夺战,甚至借机打造所谓的旅游胜地,看似在拯救优秀的文化资源,其实则是想借此独享文化遗产,孜孜以求由此滚滚而来的商业利润。

  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纷争,说到底是国人对于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遗产和节日资源的误读。这种误读之误正在于人们并没有把文化的共享、保护、传承、升华当作宗旨,而是当作了一种可资充分利用、开发、分肥、创富的“大碗肉”。对忙忙碌碌的都市人来说,端午、重阳、腊八节等一些传统节日,甚至只剩一个遥远的背影。于商家来说,则是一顿可以饕餮的大餐。而某些地方政府的官员,说不定也早把它看成了政绩碑上的沙砾与砖石。

  □刘效仁(安徽职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