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第二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今日揭幕 “中华第一灯”再现羊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09:20 南方日报

  今天,由广东省文联、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在广州艺博院开幕。“中华第一灯”东莞千角灯、黄花梨木雕《清明上河图》、“发丝微雕”《醉翁亭记》……从全省21个地级市搜罗而来的1000多件民间工艺精品,将引领观众步入岭南乡土艺术的大门。

  这次展出的民间工艺精品价值昂贵,有些仅运费、人力费就花了上万元,保险金更

是难以计数。在本月28日展览的最后一天下午,主办方和拍卖公司将对部分展品进行竞拍。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罗学光说:“引导民间工艺家走向市场,才是振兴民间工艺的长久之计。”

  昨天,在展览开幕的前一天,本报记者先睹了这些“宝贝”的尊容。在此特别撷取其中精华,并请专家解说。此外,本报记者还专访了佛山木版年画大师冯炳棠之子冯锦强,了解民间工艺传承中的困境和希望。

  远远望去,艺博院广场前添了一座近10米高的银色大棚,棚中升起一盏高6.5米、直径4.5米的橙色“巨灯”:灯顶,腾跃着8条彩龙头朝八方;橙色灯体,近千个角镶有数十幅花鸟山水国画;周围8条飘带灯柱,从灯顶彩龙下方垂然直落……

  千角棱、千盏灯,昼看华彩艳丽,夜观流光溢彩。这就是有“万灯之王”美誉的“中华第一灯”——“千角灯”。

  “千角灯”传说是宋英宗妹妹流落东莞,仿照记忆中的皇室宫灯扎制,每10年扎制1次,东莞方言“千角灯”与“千个丁”发音相同,被看作是人丁兴旺象征代代沿传。

  50年前“千角灯”曾轰动羊城。1957年、1963年、1965年,由3位民间艺人扎制的“千角灯”曾3次在穗展出。特别是1957年,“千角灯”现身于广州文化公园的元宵灯会,广州人纷纷争睹为快,成为一时美谈。如今,当年的3位制作者之一张森已辞世,张金培、尹全也已年逾古稀。“千角灯”濒临失传境地。

  2004年,广东启动了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张金培、尹全两位老艺人带领两家三代人日夜奋斗了8个月,“千角灯”“起死回生”。2005年,这具造价60万元的“千角灯”远赴东北,摘夺全国山花奖金奖、灯彩类“花魁”,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中华第一灯”。

  为了让“千角灯”再现广州,东莞当地政府花费万元将“千角灯”分成3部分运来省城;广州艺博院首次破例腾出广场,作“千角灯”亮相之处,并派人日夜看守;省民协花费数万元,搭建了“千角灯”的栖身大棚。50年后,麓湖之畔,蓝天碧水之间,“千年古灯”重现羊城。

  名家解说

  点评专家:

  罗学光(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卓祺(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杨坚平(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

  (一)

  国家级文化遗产

  1.佛山木版年画《钟馗》

  工艺师:冯炳棠

  名家解说(杨坚平):佛山木版年画吸收了佛山剪纸、铜凿金花、金漆木雕等传统工艺的精髓,以红、绿、黄、黑4色木版套印。用彩绘、勾金粉等技法表现,使画面富丽堂皇,这是与其他各地年画的不同之处。《钟馗》和《洛神》两件作品是传世之宝,已经有两三百年历史。其人物神态、服装、色彩等都做得很精细,人的面部还运用了光影来表现。

  2.潮阳剪纸《十二生肖》

  工艺师:魏惠君

  名家解说(杨坚平):凡能寄托美好愿望和体现人们追求的事物和意象,大多被摄入剪纸艺人的视野,成为“吉祥”化的艺术品。潮阳剪纸多取材潮剧、民间故事等,刀法细腻,极细的线条也能呈现出来。这件《十二生肖》十分大气,有一种对称美,是传统手法结合现代生活题材的优秀作品。

  揭阳剪纸:潮阳剪纸传统味道很浓,而揭阳剪纸则有不少新意,题材比较现代。

  (二)

  复活的民间绝艺

  1.潮州花灯《水漫金山寺》

  工艺师:林汉彬

  名家解说(罗学光):潮州花灯源远流长,至少已有400多年历史,其中以人物花灯表现某些特定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最为特别。伦敦英国皇宫曾收藏其中五屏代表作。此屏作者林汉彬的父亲是清末潮州府最负盛名的3家花灯作坊主之一。作品先用绢绸裱成空心人物,然后配以精心绣制的衣裳,表面淡施粉彩。无论是法海、白素珍,还是小青、小道士,脸谱表情、姿态举止活灵活现。特别是到夜间,灯火透照出来,绰约动人,故又叫“活灯”。

  2.麦杆贴画

  工艺师:陆丰碣石镇麦杆贴画工艺厂

  名家解说(罗学光):麦杆贴画是我国隋朝宫廷工艺品,曾经一度失传,直至秦怀王墓被发掘时才出土面世。后有关专家经精心研究,复活了这门古老的民间工艺。麦杆贴画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天地风雨、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一幅麦杆贴画作品的完成往往要经历割、漂、刮、碾、烫、熏等多道工序,制作精细而繁琐,具有浓厚乡土气息。

  (三)

  极致的工艺精品

  1.最小的展品——发丝微雕《醉翁亭记》

  工艺师:陈建全

  名家解说(李卓祺):“细微之处见天地”,发丝刻字,神乎其技。微雕是我国古老的艺术之一,起源于殷商时代。在一根9.5厘米长的头发丝上雕刻415个汉隶书体的《醉翁亭记》全文,“蚕头燕尾”清晰可辨。作者陈建全苦练了十年有余,他是目前“发丝微刻文字之最”的吉尼斯记录保持者。

  2.最贵的展品——黄花梨木雕《清明上河图》

  工艺师:总策划、总监制黄傲霜

  名家解说(李卓祺):黄花梨木材硬重、结构细腻、光滑如玉、纹理秀美,抗腐蚀性极强,可保存数千年以上,是首屈一指的“国宝木材”。此件《清明上河图》木雕,按照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以原件1:1的比例,用黄花梨木雕刻而成。作品耗时3年多完成,由30多名艺人集体创作,运用了浮雕、镂雕、立雕、圆雕、平雕、阴雕等多种雕刻手法。由于这样的木雕在中国仅此一件,开价达8000万人民币。

  (四)

  精妙的创新之作

  1.“三雕一彩一绣”《五宝帆船》

  工艺师:陈少芳等集体创作

  名家解说(罗学光):此架《五宝帆船》破天荒地首度融“三雕一彩一绣”大师精品之作为一体,约一米长,加上风帆的高度也大约一米高。整艘船以瑞典仿古船“哥德堡号”为原型,船体由木雕大师招赞惠制作,海浪浪花由骨雕大师张民辉操刀,船头人面兽身是玉雕大师高兆华的作品,甲板由许恩福彩绘广州风情。而最为亮丽的是由广绣大师陈少芳制作的风帆,图中绣有两只漂亮的和平鸽,口衔“和平之船”的飘带。《五宝帆船》在“哥德堡号”来访广州之际制成,纪念意义独特。

  2.笋衣浮雕画《春游图》

  工艺师:陈绍波

  名家解说(罗学光):用笋衣制成浮雕画的形式,在国内史无前例。其作者残障人士陈绍波被誉为“笋衣作画第一人”。陈绍波发现,通过竹笋阴阳面的自然墨色变化及天然的银光效果,能够呈现出深、浅、浓、淡的丰富层次感。他通过蒸、晒等程序让笋衣呈现不同色泽,并着以彩墨,创作一幅画往往要花费3个月以上。作者通过匠心独运的浮雕处理,把平面国画的风貌、崭新的凹凸造形与笋衣表面的天然墨韵浑为一体,可谓集墨韵美、自然美、雕琢美于一体。

  3.红木雕刻《莲花如意床》

  工艺师:廖肇山、黄发盛

  名家解说(罗学光):莲花如意床也叫西施靠、西施椅,是一种可靠可躺的小睡床。通过传统工艺的形式制作实用家具用品,堪称新颖独到。红木雕刻的图案微风拂动、荷香吐艳、小溪缓缓、水莲朵朵、鸳鸯悠游;寓意丰美和吉祥如意。

  口述故事

  民间工艺传承人冯锦强

  子孙三代的年画保卫战

  睿智、机敏、健谈,眼前的冯锦强不太像个艺术家,而更像个生意人。实际上,如何让传统木版年画走向市场,确实是他这几年考虑得最多的问题。

  佛山冯氏世家的木版年画是老字号“冯均记”的延续。在佛山木版年画的盛期过去之后,冯锦强的父亲冯炳棠一辈子没有放弃这项事业,这也使得他们的作坊成为整个广东省硕果仅存的正宗木版年画生产地。现在,佛山木版年画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门神均”华人皆知

  佛山木版年画始于宋元年间,是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年画,距今有700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至抗日战争前夕,是木版年画的黄金时期。当年印制年画的店坊有200多家,从业人员达4000多人,门神画的年产量达上千万对,是珠三角地区家家户户过年过节的必备之物,影响远及东南亚等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处。佛山木版年画包括门神、灯画、榜边画等,它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年画齐名,并称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

  冯锦强回忆起那段辉煌岁月,还是有些心醉神迷:“我曾祖父已经开始做木版年画了,但他当时吸鸦片,没把心思放在年画制作上,做出来的东西很一般,常常被同行欺负。后来,我曾祖母写信给在越南帮亲戚干活的我爷爷冯均,让他回来继承父业。我爷爷对年画进行了认真研究,在颜料、套印等方面作了很多创新,做工也非常精细。那个时候,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都知道‘门神均’。而且,他的年画发到海外都不用验货,大家觉得冯均做的一定不会差。”

  经浩劫损毁大半

  可惜的是,经历了抗日战争和“文革”的浩劫,“门神均”所做的版画只剩几十张了,两三百套旧刻样(刻上画的木版)只剩下六七套,少数没被毁坏的也进了国外博物馆。经过冯锦强的父亲冯炳棠的修复,现在他们家差不多有40套刻样。这次展出的作品都由冯炳棠创作,其中一幅门神画用了佛山特有的“万年红”作为背景。

  “经历了这么多风波,我父亲也不敢打开来做了。他本来就是个老实本分的民间艺术家,对市场也没把握。一直以来,他压力很大,身体也越来越差。眼看着这门传统艺术要失传,我决定回家跟他一起干。”冯锦强此前在做电器生意,把批发来的电器卖到省内外甚至国外。

  拿经济来补传统

  1996年,年轻的冯锦强给当时的佛山市市长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详细介绍了他们家族的这门工艺,为它的生存感到担心。市长把这封信转给佛山市民间艺术社,“1998年6月17日,专门制作木版年画的民间艺术作坊成立。”成立了这么多年,这个作坊其实只有冯炳棠、冯锦强父子两个人,基本上是父主内、子主外——冯炳棠负责创作,冯锦强拓展市场。

  但早些年作坊一直亏损,父子俩时常争吵。“父亲的思想比较保守,做事有顾忌,怕亏钱。”最近一两年,冯锦强走市场走出了成效,作坊的经营开始慢慢好转。他确立了木版年画的中高档路线,把原来简单的年画装裱起来,开发木版年画的相关产品,比如在服装、钥匙扣以及各种工艺品上运用木版年画的图案。他也不断提升冯氏世家的知名度,比如为在佛山召开的第12届省运会设计以黄飞鸿为原型的吉祥物“鸿鸿”。最近,他又有了一个创意:像“陶吧”一样,年画作坊也可以增强与顾客的互动性。而由于木版年画具有特殊的文化传承作用,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他希望能把这个百年老铺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游客可以参观木版年画的生产过程,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还可以在这里购买一些年画纪念品。

  “很多人骂我,说我不好好继承这门传统工艺,让我们冯氏年画的艺术价值降低了。我承认,我现在还在学习年画制作,还达不到我父亲的水平。但是,一方面要继承,一方面也要发展。我们不能老靠政府扶持,木版年画要自己有生机才能传下去。传统的东西再好,没有市场前景,没有人来学,我们这个工艺就要失传。反而言之,我们走市场走得顺,名气和经济效益提高,才有更多的资金来保存和开发传统工艺。我必须要拿经济来补传统,再好的艺术,你流落街头,谁看你?”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陈祥蕉见习记者李培实习生郑茵茵

  摄影:本报记者刘力勤实习生梁维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