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沈栖:敬重鲁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09:55 东方网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七十年期间,无论是把鲁迅奉为神,还是把他从神坛上请下来,还原为人,鲁迅还是鲁迅。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鲁迅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他留给人间的皇皇巨著,在今后的时日里,仍会有人研读,无论是崇仰他,还是拒绝他,抑或是贬损他。

  “还原历史中的鲁迅”,似乎成了时下纪念鲁迅活动的主题。鲁迅之子周海婴在20

06年“上海书展”以《鲁迅究竟是谁》为题所作的讲演、鲁迅之孙周令飞在今年4月厦门大学“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以《鲁迅是谁》为题所作的讲演,都表达了鲁迅家属对鲁迅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困惑和质疑,认为以前鲁迅研究的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使鲁迅失去本来面目。这些发自鲁迅家属的声音不同凡响,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震撼,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反观历史,鲁迅以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精神而成为一面具有时代召唤性的旗帜,激励着无数有志者为民族大业奋然前行。应当指出,他受到了来自政治意识形态的特别重视,其“革命家”的身份得到凸显而逾越了他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特征,从而他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被简化、淡化,而强化的只是其政治价值。尤其是十年动乱期间,鲁迅被肢解,庸俗化地成了林彪、“四人帮”整人的工具。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现行教育体制也把这个特别“革命化”的鲁迅形象以知识普及的形式传播给了一代代中国人。恰如周令飞所说:“根据我们的不完全调查,现在青年的一代已经开始淡忘鲁迅了,如果你去问他们鲁迅是谁?他们就会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都是一个‘阶级斗争化’了的鲁迅,一个除了用‘战士’这个名词来说明以外就找不到另一个词汇来说明的鲁迅。”

  鲁迅被人称为“战士”,他的笔被誉为“投枪”和“匕首”,这是鲁迅的风格和胆气,但与鲁迅的文章观实际并不是一回事。对于文章,鲁迅有一个非常朴素而亲切的观点:“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但有时只要有一个人看便满足:好友、爱人。”鲁迅的文章自有“投枪”、“匕首”式的檄文,但更多的是属于“银针”——疗救国民精神上的痼疾;“镜子”——透视中国民族的众生相;“苦茶”——直言在专制制度下的苦涩人生。忽视后者,无疑是误读了鲁迅。鲁迅留给人间最宝贵的精神遗产莫过于杂文。杂文固然有其战斗精神和趣味表达,但这两者也被异化了。“战斗精神”经常被用来作为对异己的挞伐甚至是蛮不讲理的指责和谩骂,“趣味表达”则被等同为肤浅的戏谑和调侃。这里举一则笔者亲历的事。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曾以“工人阶级”的一员参与鲁迅著作的注释。在讨论《答徐懋庸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中的“四条汉子”时,有一位老学者坚决不同意将它注释为是对周扬等人的批判,认为“四条汉子”是个中性词,意为四个男子汉。但在那个年代,“四条汉子”早已成了周扬等人的“恶名”而屡遭鞭挞。时年20多岁的笔者虽属“滥竽”,人微言轻,但至今仍为那位老学者的耿直性格和求实学风而起敬不已!

  关于鲁迅之待人接物,一直有一个陈见:他对青年学生或晚辈往往宽厚仁慈,相处欢洽,而与同辈的交往,则心存芥蒂,难以共事。其实,他与同辈事业上同气相求,危难时出手相助的事在《鲁迅书信集》和《鲁迅日记》中多有记录。他并非是一个一贯剑拔弩张、睚眦必报的苛人,而是一个善于沟通、珍视友谊、饱含爱心的善家,骨头最硬的人往往心肠最软,鲁迅正是。世人常有“鲁迅刻毒”一说,正如学者吴宓所言:“可叹者,是今人只见周骂人,尚未见到人骂周,因而多谓周先生偏激、刻薄,这对周先生是有失公允的。”

  记得郁达夫说过:“没有伟人的民族是不幸的,有了伟人而不懂得敬重的民族是可悲的。”敬重鲁迅首先要还原鲁迅的精神(周海婴归纳为四个方面:立人为本是其灵魂,独立思考是其骨髓,拿来主义是其气度、视野,韧性坚守是其手足),予以发扬光大。惟其如此,才能沿着鲁迅的足迹前行,去完成他所未竟的事业。


作者:沈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