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校青年教师为何成了弱势群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13:11 信息时报

  微 言

  教师节刚刚过去,全社会大唱尊师重教的赞歌之声尚未远去。然而,9月11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上,一篇有关大学青年教师生存状况的报道却告诉人们,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由于资源匮乏,不少高校的青年教师挣扎在学术界的边缘,俨然成为教育圈的弱势群体。

  这似乎有点讽刺。一个大学青年教师,从六七岁开始入学,要经历大约整整20年的寒窗苦读,方可修成正果,拿到学位,获得进入高等教育和学术界的资格。在常人看来,达到这一步可以算是踏入了社会精英的行列了。当某些官员忙着大唱教育成就的赞歌,高呼尊师重教的口号时,大学青年教师成为弱势群体的残酷现实无疑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青年教师今天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根源在于高校的人才评估机制以及资源分配模式存在根本缺陷。高等教育领域的资源分配模式等级森严,这不仅体现在高校与高校之间,也体现在高校内部的各部门以及不同的教师个体之间。这种等级化模式,要么以行政级别排序,要么以资历辈分排序,而唯一真正的衡量指标——学术成果和科研能力却总是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就一无所有的青年教师们,毫无竞争优势可言。一两千元的工资连应付日常生活的成本都成问题,更不要说补贴科研所需的大量资金了。如果申请不到科研经费,那就无异于等死。

  于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在山头林立和人际关系复杂的高校内部站稳脚跟,他们不得不屈服于各种硬性考评体系,不得不屈服于各种权威,成为项目资金、教学指标和门派之争的奴隶。甚至有人出卖自己的良心,参与到学术腐败的行列。

  在考核不通过就得下岗的今天,青年教师们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早已使得“十年磨一剑”的踏实学风成为一种不识时务的傻子哲学。项目申报、科研经费、职称评定,都成为一种盲目而机械的数字堆砌。一个本以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为旨归的群体,不得不把大量精力耗费在无穷无尽的“达标长征”中。

  要改善这一局面,显然必须在体制上为青年教师群体提供更多公平发展的机会。有人建议在高校内设置并逐步扩大青年基金项目,为有能力的青年学者提供起码的科研启动经费,我认为这不失为一种补救的办法。不过,要想彻底扭转这一状况,尤其需要对高校行政色彩极浓的现有管理模式进行根本改造,恢复教师和学术在大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作者系北京学者、博士生导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