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贾樟柯世代启动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13:12 信息时报

  编者按:

  贾樟柯捧起了金狮,不仅他自己欣喜若狂,国内也是一片欢呼喝彩之声,因为这是中国电影在三大电影节最高荣誉遭遇“七年之痒”后的再出发。对于这个荣耀,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贾樟柯已取代张艺谋成为内地新的文艺片领军人物,也有说法是起码《三峡好人》的胜利会让资本冲击下的中国电影回复理性。

  ■网友意见

  讲故事的好手

  记得是今年五六月上海电影节的时候,冯小刚接受访问的时候说到第六代,他说第六代越来越注重电影的艺术性,而变得越来越不会讲故事了。

  但是,贾樟柯会讲故事,一直以来都会讲故事,这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虽然这些故事很生活化,也不够戏剧性。

  相反的,个人更加觉得冯小刚比之贾樟柯更加不会讲故事,因为冯小刚的电影里,故事有种断裂感,即似乎是把一件件相关的事情,通过戏剧性连接在一起,就像是他早期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等,他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就像是把一个个小品统一了人物名字而放在一起的。

  此外,冯小刚的电影,常常会给人一种刻意感,刻意的为了幽默而幽默。

  而像贾樟柯,还有第五代中的路学长等导演,他们讲故事的能力并不亚于冯小刚,只是他们讲述的几乎不是所谓的喜剧,当然,估计他们也没有能力把一部所谓的“悲剧”拍出N多的笑场吧。

  有时候宣传自己,并非就要诋毁别人的成就。

  路漫漫其修远兮,也期待着贾樟柯的进一步的努力,而为我们拍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新浪网友 阿木

  (请作者与编辑联系,以付稿酬)

  贾樟柯的微笑

  金狮开奖前那一夜,我对贾樟柯这次的前景很期待。熬到很晚,电视和网上都迟迟没有信息过来,后来想也许跟相关内容需要翻译有关?要不就是从写稿到发稿还需要一个时间。我当时有个预感——贾有可能得“金狮”,差一点是得个“特别评委会大奖”或“最佳导演银狮奖”。

  这在没看过《三峡好人》和其它竞赛片的前提下虽显得很主观,但我的依据是这次《三峡好人》是持外卡参展的,没有一定的实力和特色打动评委,很难得到这个荣幸。虽说现任威尼斯电影节的主席马克·穆勒是个中国通,但这些年随着内地文艺片导演群体乏力,中国内地片要想走个后门可能也不像十几年前那么容易了。

  贾樟柯的得奖,结束了长达近十年内地文艺片靠小奖自慰的历史。也正式宣告了自张艺谋、陈凯歌蜕变,姜文后力不济之后,内地文艺片领军导演的加冕。这次荣誉既宣告了贾樟柯多年的坚持终成正果,也让文艺片迷们继续拥有了为内地电影做梦的权利。至于对所谓的“第六代”——媒体虽然一定会继续强化这个概念,但其实除了在导演们间激发一些斗志、催生一点嫉妒以外,良性的意义并不大。靠“运动”、“风潮”和形形色色艺术上的“主义”搞创作成功的年代在文学界早已经过去,现在也该轮到电影了。

  领奖台上的贾樟柯一袭黑衣,举个小飞狮,有点羞涩地憨憨的笑,让人禁不住想起二十来年前的张艺谋。中国电影的现役文艺片头号导演也真的该换换人了,但由陕西人换成山西人这件事,又让人隐约有些担忧——我这不是搞地域狭隘——贾樟柯的东西,就能看到的而言,迄今只有一个《小武》拍得低调而大气,之后无论是《站台》、《任逍遥》还是《世界》,朴实更多只是作为了某种支撑野心的元素而存在,艺术家的主观意愿取代了对生活诚惶诚恐的敬畏,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我不希望在《三峡好人》中再看到这点。毕竟老外和中国人挑剔电影的视角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点就是,迄今为止,内地优秀文艺片的许多主创人员因为青少年时期的生活背景,乡村意识、城镇情结在创作潜意识里太浓,一旦碰到表现都市的题材,都搞得很扭曲与失真。这个趋向会不会随着贾樟柯的确立地位而被加强?先记下来,“秋后”再看。

  好事一桩

  贾樟柯因电影《三峡好人》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对他,是好事一件,对一直以来缺乏创作能力的中国电影,也是好事一件。

  第五代导演出头的时代,是一个文学的年代、小说的年代,文学势力强大,电影似乎必须要和文学联姻,形成一种包办婚姻。第五代导演们纷纷在小说里寻找题材,把《收获》、《花城》、《中国作家》翻来翻去,虽然由于出身、学识、经历的限制,使他们本身的文本创作能力异常匮乏,但好在有那么些好小说支撑着,他们完全可以不必担忧,只要做一个好读者就足够。所以,他们创作能力的缺乏,被暂时遮盖着,而他们的作品的题材,无论是寻根、怀旧、都市,都和当时的文学潮流一一对应。所以,那些电影离我们那么远,它们是小说化的电影,习惯于传奇,习惯于浓墨重彩地诠释人生,无论故事、对白、意识,都脱不了小说的眉眼精神,原著永远阴魂不散。

  他们渐渐不满足了,渐渐意识到这与自己逐步获得的大师地位不相衬,更重要的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小说开始没落了,小说的精神也跟不上时代了,要想找到那么合体的文本,已经越来越不容易。他们于是尝试独立创作,开始是组织作家创作班子,邀请作家做命题作文,随后他们雇佣更容易掌控的专业编剧。结果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就是《武则天》、《风月》、《英雄》、《十面埋伏》、《无极》,还有最新的《夜宴》,文本方面的失败成为最致命的失败。

  到了贾樟柯这里,总算好起来了,他的作品,不是“作家电影”或者“作者电影”。中国电影还没尊贵奢侈到能消受这种方式的份上,也不是小说化的电影。虽然他的作品可以还原成最好的小说,他的作品,就是电影本身,是完美的创作和风格表达的结合,是冷静的电影制作流程和绝不泛滥的个人情怀的结合,即便他最受指责的《世界》,也令人激赏。第五代动辄替时代替历史反省,而贾樟柯他们更经常自省,但作为一个职业人士,首先需要的是自省。

  贾樟柯得奖了,真是好事,即便最势利的人,也不得不从此承认他,而他所代表的方式,也许会因此多起来、普遍起来,尽管是悄悄地、缓慢地。

  第六代导演回归的第一缕曙光

  距离上次张艺谋凭《一个都不能少》拿到金狮奖,已经七年之久。这七年,中国电影似乎正在经历“七年之痒”。第五代导演的扛鼎人物纷纷转型玩起了古装商业大片,从《英雄》、《十面埋伏》到《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口碑日渐恶化,而“冲奥”美梦一再受挫。

  我一直觉得,中国导演把“冲奥”作为人生最高目标是件非常可悲的事,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导演还从未拿过奥斯卡奖;就像体育运动员渴望把“大满贯”作为人生最完美的结局一样,有人想要拿到电影界的“大满贯”,有人想通过成为奥斯卡第一人而证明自己的江湖地位。而运动员本来就以胜利为生命,奥运会是他们的最高目标不足为奇,而中国导演居然也进入了“每奖必争”的运动员行列,而全然遗忘了观众,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曾经在压抑中茁壮成长的第六代导演进军主流商业片后几乎全军覆没,《紫蝴蝶》、《任逍遥》、《绿茶》……他们曾经有过的真诚变成了矫情,他们曾经有过的理想变得空洞,似乎大笔的投资淹没了他们的灵魂,只剩下一些操作的场面。

  《三峡好人》让我看到了地平线上第六代回归的第一缕曙光。也许有人说,获奖并不意味着一切,但我认为,经历“七年之痒”的中国影片太需要一个金狮奖了。在这七年之中,我们看到上亿的资金投放到一部部大而无当的所谓中国大片之上,既没有好看的故事,也没有令人深省的内涵,用某80后作家的话来说,只是留下了一个远离大众的“华丽的仰角”。

  我一直有一种深重的担忧,害怕那些片子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因为对嗜奖如命的中国电影而言,一部影片的获奖也许会影响中国电影数年的发展方向。《卧虎藏龙》的奥斯卡奖就是前车之鉴,它导致中国导演一直跟风至今还未放弃古装武打题材的“中国大片”。幸而,我们还是可以相信国际评委的眼光,这些片子也许获得了票房上的成功,却一直未能得到主流国际电影节的承认。

  我曾悲观地想像,也许只有一次重大的票房滑铁卢才能遏止“中国大片”的这种疯狂病毒,而贾樟柯的意外胜利或许将提前结束“中国大片”的泛滥,终结国产片资本发烧的“大跃进”时代。从《疯狂的石头》到《三峡好人》,这种小制作低成本的胜利也许将会冷却那些在资本意志下发热的大脑,令他们回复理性,重新审视中国电影的现状和未来,重新思考自己的位置和使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