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关注:如何避免审计成果的"烟花"命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01:38 燕赵都市报

  “审计风暴”已刮5年,如果不想让审计成果成为一闪而过的炫目烟花,必须辅之以相应的理念与体制的转变。审计署应从道德的制高点上下来,寻求一个监督与公共财政体制的落脚点,而其他政府部门则应该从资金与权力的台阶上走下来,与审计署一起搭建公共财政的平台。如何避免审计成果的"烟花"命运

  舆论对于6月底国家财政最大的看门人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不点名报告的批评墨迹未

干,9月11日,审计署发布了2006年第5号审计公告,公布了42个部门单位2005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本报9月12日)。这证明审计署当时在应对舆论压力时所说的“以审计公告的常效管理制度代替报告制”并非虚言,他们并非因为害怕得罪权力部门而擅自放弃自己的职守,与民众的希望。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审计部门并未澄清。我国的审计正在由违规审计向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过渡。无论从人事还是从体制而言,这样的转变都绝非易事。中国国家审计署的公务员总量是美国国家审计总署的十分之一,但面临经济转型期与公共财政建设期的中国国家审计署,比之处于成熟市场的美国国家审计总署,任务要重得多,压力也要大得多。

  “审计风暴”已刮5年,如果不想让审计成果成为一闪而过的炫目烟花,必须辅之以相应的理念与体制的转变。客观地说,与审计风暴初刮之时所面对的强烈反弹相比,各部委的态度已经配合得多,和顺得多———但压力来自更深的层面。

  最大的障碍源于审计部门的执法力量有限。审计人员盼望的法律武器———新修订的《审计法》虽然于今年3月出台,明确了审计部分的执法主体地位,加强了审计范围与力度,但草案中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正职、副职负责人的任免,在提请决定前,须经上一级审计机关同意”被修改为“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应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说明审计部门的垂直管理难以实现。为此,审计署不得不加强特派机构的力量,以减少地方干扰,否则,经济责任审计根本没有实行的可能。

  从审计署的性质上看,只不过是行政链条中的一环,其处罚权力有限。正如现实所示,审计署最大的威力并非来自于处罚,而是来自于信息公开,以及违规审计之后其他执法部门及时、有力的介入。“审计风暴”之所以刮得起来,不能不说是审计署借用了更上层的行政权威,否则,那些行政层级远在其上的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的反弹将使其丧失生存空间。审计署也从不讳言这一点。

  但长此下去,审计署难免独木难支。只有司法部门、执法部门、纪委、证监会、银监会等部门及时介入,才能避免审计成果被架在半空中、要求被审计出问题的部门自行查处的窘境。以福利彩票为例,几乎年年审计出问题,今年第5号审计公告又出现了福彩中心5500万元资金面临损失风险的严重事件。人们有理由质疑,如果司法部门不介入,这一问题是否会“年年岁岁花相似”呢?如无责任追究相随,刮“审计风暴”的目的何在呢?难道仅仅为了追求舆论上的烟花效应?

  另一重主要障碍来自于各政府部门对于公共财政体系预算约束的忽视,黄仁宇在其名著《万历十五年》中认为,中国社会近现代之所以发展缓慢,是因为缺乏“数目字管理”,现在虽然有了财政预算,但从审计署历次审计结果来看,各政府部门包括直接掌握财政的中央政府部门仍然对数目字极为轻慢,视有若无,以至于预算约束弹性极大,老数字可以套用到任何时候、任何项目。

  此次审计署公布的42个部门单位2005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虽然程度有轻有重,却几乎个个存在问题,应该列入预算而不入,预算超支、迟滞比比皆是,甚至还包括财政部、央行等核心部门,这说明人大对预算约束十分不力,如此数目字管理,等于没有数目字管理。

  由此看来,审计署需要与之抗争的不仅有各部门的权力,政府官员的私欲,还有无预算约束的公共财政的放任自流,以及官员普遍的不尊重公共财政预算的习惯。

  审计署应从道德的制高点上下来,寻求一个监督与公共财政体制的落脚点,而其他政府部门则应该从资金与权力的台阶上走下来,与审计署一起搭建公共财政的平台。

  ■叶檀

  地方审计部门也应公开审计结果

  报道显示,这次审计公开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以往我们在新闻媒体上看到的只是审计结果的一部分或浓缩部分,有的还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公开审计结果,如2005年前对4位省部级官员的审计,审计结果一直没有公开。这次不但公开了,而且还全文公布了审计结果。

  《审计法》中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2003年,审计署出台的5年规划里提到,“到2007年,力争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2007年快到了,但是我们看到一些地方离审计公开还有一定距离。

  一些地方怕公开审计结果影响稳定,对审计设置重重障碍,什么“影响大、不宜于政府工作、有副作用,小问题,不值得大惊小怪,要顾全大局”等等都成了不公开的理由。即使公开了,也是经过了有关领导的“包装”,把问题大的化小,小的化了,最后审计报告的棱角被磨平了,审计报告不像审计报告,倒更像个被审计单位的年终总结或经验介绍。有的用“某某”代替被审计单位,以掩盖代替披露,有的对审计报告中的问题没有公开,公开的却是成绩。如此这般,无疑大大削弱了审计公开效果。

  这次,审计署没有如此,而是全文公开了审计结果,让我们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审计报告———看到了一些单位在审计中凸显的成绩,也看到了这些单位在审计中暴露的问题。

  审计公开是打造透明政府的需要。早在数百年前,西方学者就曾梦想着把政府变成“玻璃缸里的金鱼”,清澈透明。对审计结果不公开或不全部公开,就是不让群众知道事实的全部真相,使政府部门处于暗箱当中,不利于社会监督。只有将审计结果公布于众,才能对违纪、违规、违法的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和遏制。

  审计公开也是扩大效应的需要。在审计中暴露的一些问题,有很多是共性。如果不公开或者只公开成绩,那么其他没有被审计的单位就看不到审计报告,不能引起举一反三的反应,从而对本单位可能存在的同样问题认识不足。

  审计公开更是对审计结果的检验。任何人都不能做自己的裁判,那么审计报告合格不合格,有没有对被审计单位科学审计,还需要检验,但这个检验肯定不能靠审计报告本身。群众承认不承认,我认为就是一个最好的检验方式。在审计过程中,由于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或者审计人员识别能力不高,或者被审计单位把审计人员拉下马(比如,前一阶段媒体报道,沧州市一审计人员接受招待猝死酒店门前),在如此情况下,很难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如何杜绝不真实的审计报告,对审计报告进行公开就是一个好办法。

  审计署全文公开审计结果,让我们看到审计的一大进步。希望这种公开能对地方审计起到示范效应。国家审计能如此公开,地方审计部门更没有理由不这么做。

  ■肖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