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要“审计风暴”更要财政公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02:33 大河网-河南商报

  审计署这两天又刮起了一阵“审计风暴”,公布了42个部门单位2005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数据仍然触目惊心,如:教育部应缴未缴四、六级考试费达4771万元,北京铁路局违规动用1.64亿元修建别墅式酒店,体育总局挪用2787万元彩票金炒股,国务院三峡办违规申请、出借三峡工程建设资金1000万元……几乎每个部门都榜上有名。(详见今日本报B04版)

  岁岁年年花相似,“审计风暴”是刮了又刮。李金华自诩为国家财政的“看门狗”,但人们越来越怀疑,这条“看门狗”虽然气势汹汹、叫声响亮,却对那些从门口进出自如的人无可奈何。显然,要保护公共财政的安全和效益,仅仅有“看门狗”报警还远远不够,公共财政从门里到门外的全部流程都应该无条件地暴露在阳光之下。

  公开与透明,可以说是现代政府公共财政的基本原则。如果说一个公民有权保护自己的隐私,那么政府就没有权利这样做。公共财政的公开,包括: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能和责任,在规定的时间公布全面财政信息,公开预算编制、执行和报告等。其中非常重要的是,政府部门的财政活动应该经过权力机关的审议批准,也就是说在哪里花钱、花多少钱,并不是政府部门自己说了算的。这就是所谓预算的“硬约束”。

  然而,在我国现实的公共财政决策中,预算“硬约束”却不尽如人意,往往是预算“软约束”,甚至预算的“无约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只有两项工程是提请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一是1956年批准的黄河规划和三门峡水电站工程建设项目;二是1992年批准的三峡工程建设项目,甚至连投资总额比三峡工程还要大的南水北调工程,也没有经过人大审议就已上马。

  这就必然导致政府部门的预算和执行缺少透明度。于是,列入预算的公共资金也可以挪用、占用,而许多的收入和支出则未被列入预算之中。有了预算还有“预算外”,有了“预算外”还有“制度外”。每次“审计风暴”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实都大同小异,根源就在于:公共财政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暗箱操作,公众面对的是“无知之幕”,也就难以知晓和监督。于是,只有等到每次“审计风暴”刮起,人们才大惊失色、瞠目结舌,而这“审计风暴”揭露出来的问题也许不过是冰山之一角而已。

  ■雪里埋(职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