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激扬真正的创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04:55 中国青年报

  本报评论员 刘县书

  今日的网络世界,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包罗万象的大舞台,信息与恶搞齐飞,主流与另类并存,难免出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其间体现的文化断裂、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现象也堪称蔚为大观、惊心动魄。

  这样一个复杂多元、有着无限可能的舆论环境,对青少年,对他们的师长,对大众传媒及文化产业的工作者、管理者,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契机。

  应对挑战、把握契机的关键是什么?

  首先在于老师、家长、传媒及文化产业工作者、管理者要主动研究和了解当代青少年,研究青少年的网络心理和行为特点,研究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是什么、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然后根据网络特有的传播渠道与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引导。

  在不久前举办的一个“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上,有发言者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的意思是要告诉这些人,你们觉得可乐的,我们觉得不可乐;你们觉得可笑的,我们觉得不可笑。”

  这番话被认为是围绕恶搞所体现的代沟和阶层差异的典型写照。一些人认为,现在的网络主要是年轻人的天下,网上恶搞者及其拥趸大部分是年轻人,但是他们的师长辈却根本不觉得“好玩”,因而被指责为这就是代沟,是代际明显差异。有人认为恶搞仅仅是给青少年提供的笑料而已,不必认真对待。而觉得把这种搞笑提高到政治层面,反而有些杞人忧天了。感觉自己“不好玩”全盘否定别人的“好玩”,当然有些“霸道”。但如果单纯将网络的恶搞,媒体的低俗化、娱乐化、轻浮化等看作“好玩”而等闲视之的话,就放弃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根本底线。

  所谓“玩”,可以作为娱乐活动。但任何的娱乐活动,都不可能是纯粹的。幼儿需要玩,青少年需要玩,中老年也需要玩,但玩什么,怎么玩,同样体现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古人云:玩物丧志,就充分阐明了玩的态度与内容不同,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寓教于乐”,说明了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能达到常规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青少年比起成年人更有玩兴,但在娱乐中更容易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甚至热衷于模仿效尤,所以同样有着导向的问题。如果我们由此把与传统价值观念相悖、颠覆历史、侮辱英雄的恶搞,看作是代沟而予以包容赞赏,把批评者反而看作是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我们认为,这完全是对现代观念的误读,是对当代广大青少年理想追求的亵渎。

  诚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当代青少年所需要和向往的精神世界与表达方式,与父辈相比的确有了很大的不同。谁也没权利要求,在“玩”的方式上保持一律的标准。我们面临的课题是,在娱乐方式日新月异的形势下,能否给他们提供更好的东西,让他们喜欢?又该怎样以健康的内容帮助青少年释放天性,挖掘潜力,自强不息,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些问题不是小课题,而是事关代际能否和谐、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我们的文化如何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大命题。

  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表达平台正在发生着令人目眩神迷的变化,今天的青少年与10年前的青少年面临的状况大不相同,造成这种变化的最大因素就是现代科技的兴起。在网络世界上,人是匿名的、平等的,人人都可以表达自己,其表达效果马上可以通过网友互动而得到检验。匿名、平等、互动这些特性,决定了网络的种种好处,但也可能带来一些让人猝不及防的副产品:淫秽色情,语言暴力,谣言,浅薄无聊的恶搞,等等。

  这些副产品我们可能难以杜绝,但可以控制,更应该以正压邪。我们可以通过法律确定某些必要的边界,可以呼唤道德自律,更重要的是,要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在牢固把守观念底线、道德底线、价值底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把更好的东西示范给青少年看,不断提升我们认知世界、辨别是非、分清美丑的水平和眼光——在网络为主体的思想和文化市场中,应该说竞争是比较公平的,好东西总能得到受众的追捧。

  少数恶俗低下的东西流行于一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见不到能代表先进文化和活泼创造力的真正好东西去占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娱乐生活。因此,如何创造青少年喜爱的传承和发展先进文化的产品,如何激扬青少年及所有人真正的创造潜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