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陆锡芳的“黄昏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04:56 大河网-河南日报

  67岁的陆锡芳,1996年就取得正高职称——推广研究员。几年前他办完退休手续,却舍弃与江苏太仓家人的团聚,只身守在淅川山区植桑养蚕。这带有神秘色彩的“黄昏恋”引起了人们的好奇。8月24日夜,记者在陆锡芳安家的荆紫关镇与他彻夜长谈,“黄昏恋”自然成了谈论话题。

  “我恋什么,我也这样问自己。要说恋植桑养蚕吧,桑蚕哪儿都有,俺太仓还是桑

蚕老家哩。要说恋待遇吧,我拒绝了不少单位高薪聘请,在这里我讲课培训指导等都是免费的。想来想去我想明白了,我是恋这里的桑蚕产业。在这里我经历了桑蚕产业培育发展的全过程,切身体验了其中的酸辣苦甜。”说到产业二字,陆老加重了语气。

  “我忘不了起步的艰难。1986年秋,我离开河南省农业厅直属的云阳蚕业试验场,来到荆紫关山区帮助发展桑蚕。但这里人缺技术,怕失败,不接受植桑养蚕。我在村里跑了15天没有说动一家。后来我自费买来器械和农药,赖在村里当时唯一一户蚕农陈明显家当技术指导。这一年他家蚕种产量大幅提高。农民眼见心服,第二年荆紫关桑田发展到2000亩。”

  “产业发展的风险也让我刻骨铭心。淅川桑蚕发展的成功让一些官员心动脑热,植桑养蚕一哄而起。在豫西南的一个县,当年摊派8万亩,三年规划24万亩。由于技术服务跟不上,加上市场价格起伏和其他原因,一夜间农民将树拔光,县上和农民都吃了大亏。这使我们头脑更加清醒,把技术配套服务摆在重要位置,先后培训技术骨干300多人和万名植桑养蚕明白人。由于技术过硬,产量高,质量好,淅川桑蚕业规避了‘大小年’价格起伏的风险。现在全县植桑5万亩,在全省遥遥领先。”

  “但最令我动心的是桑蚕发展形成支柱产业后给淅川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巨变。按现在的水平,淅川桑园每亩年收入不低于3000元,5万亩就是1.5亿元。近20年的植桑养蚕,80%的桑农盖起了新楼房;四分之一的桑农已搬出深山进城入镇,山上植桑,在城市养蚕和加工;植桑的河滩地淤泥增厚2厘米,改良了土壤,保护了生态环境;在桑蚕集中地荆紫关、寺湾一带,缫丝加工企业也纷纷建成。”

  说到这里,陆老一脸幸福,他喝一口水,笑着说:“我恋这里,当然也恋这里的干部和群众。”记者获悉,荆紫关镇上下格外尊重这位老专家,按镇长规格为他配备办公室,安排好起居生活。张巷村委还自发为他立了一个功德碑。8月25日清晨,记者与陆老在大街上散步,见不断有人跟他打招呼,拉他去家吃早饭。

  一位专家,一个产业,陆锡芳的故事让记者思绪万千。②6

  □本报记者李天密

  本报通讯员张峰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