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审计利剑“圆熟”了,剑气安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09:18 浙江在线

  9月11日,审计署发布2006年第5号审计公告,公布了42个部门单位2005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由于审计公告一如既往地披露了诸多部委的“灰账”,加之不久前“审计员连日受电力局招待喝酒猝死”一事余热仍在,使得此次的审计公告具有某种特殊的意味。与前两年的审计报告相比,此次的审计公告呈现出“三多三少”的新特点——谈中央预算执行的情况多了,谈金融、企业、经济责任等其他审计情况少了;谈部门单位在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效多了,谈存在的问题少了;谈共性问题多了,点单位名字少了。对此,审计署有

关负责人解释,这一变化体现了“点面结合”思路,开始用“一分为二”、“发展眼光”看待被点名单位。中国审计学会副秘书长崔振龙也认为,“表面上看,似乎‘审计风暴’比往年温柔了。这恰恰说明审计工作进入常态了,依法治国不能靠‘风暴’”。

  很显然,审计公告风向有了“微调”,简言之:谈面上情况多了,追究责任少了;表扬多了,批评少了;泛泛而谈多了,指名道姓少了。此间到底是基于“常态化”、“发展眼光”等利好消息,还是审计机构遭遇多方面阻力后以退为进的无奈之举,暂时恐怕还难一言以蔽之。但从前两年的审计报告发布后的实施情况来看,一些单位整改成效固然醒目,不少部委也把审计署“点名”不当回事、甚至冷语相对。也难怪,审计署只有审计权而无执行权,通俗地说,它和被审计的那些部委是“兄弟单位”。在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政治气候中,兄弟单位最好“和气一团”,不宜“相互为难”,否则可能遭致孤立,或者更甚。更何况,一旦审计出某些“执行部门”的灰账,法律又该由谁来执行?

  在11日的审计报告中,诸多实权部委赫然在目——国家发改委所属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用公款为职工购买商业保险220.99万元;所属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未经批准用公款958.87万元为职工购买商品住房;教育部多报领政府特殊津贴561.55万元;海关总署物资装备采购中心变相挪用财政资金132.02万元用于出国考察;体育总局所属体育基金管理中心少计收入1.38亿元,未经批准动用彩票专项资金2787.4万元用于股票投资……看到这样的名单,即使审计署在公布审计结果时有所顾虑和回旋,恐怕很多人也会无奈地说声“理解万岁”吧。

  曾有人说,审计报告“年年岁岁花相似”,审计署最终还是孤掌难鸣、“审”而不“计(较)”;又有人说,审计报告执行乏力,已经让人“审丑疲劳”;又有人说,李金华就像那古希腊神话中周而复始将巨石推上山、又眼睁睁看着它滚下山的西西弗斯,可敬却有悲剧色彩……公允地说,这两年的“审计风暴”还是具有不可抹杀的历史功勋的——毕竟,阳光能杀死喜阴爱腐的霉菌,至少,能遏制其孳生速度。我们感谢审计署,感谢李金华,因为在此之前,公众从未企望能如此清楚地审视这些部委的违规账本,也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纳税人”权益遭无形侵害的这种愤怒,更不会有这么多部委主动进行整改。

  然而,“三多三少”还是宿命般出现了,审计利剑虽然“圆熟”了,但它的剑气、锐气还在吗?(徐锋)相关阅读:

  警惕"找不到制度出口"的审计结果

  解读审计报告:怎么都是下属惹的祸?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