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青藏高原水塔:从白雪皑皑到沙丘露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09:25 四川在线

  青藏高原被藏民称为“雪域高原”,它是地球的第三极,平均海拔在四五千米之上,海拔六七千米的高大山脉比比皆是,山峰积雪终年不化的雪山犹如纯洁的圣水女神。到了夏季,青藏高原积雪的消融,成为雅鲁藏布江、黄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的源头活水,浩浩荡荡从青藏高原流下,滋润着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因此,青藏高原又被称为中国的水塔。

  导致青藏高原水塔长期自然运转的机制,属于一种脆弱的连锁效应。一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二是寒冷的青藏高原对夏季的西太平洋水汽、南太平洋水汽和印度洋水汽,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与两地温差成正比),这种吸引力也是海洋水汽(包括台风)深入内陆地区并给沿途送来丰沛降雨的重要动力。三是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地区上的海拔相对低的深山峡谷,乃是海洋水汽进入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这是因为海拔越高的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越少,因此翻越喜马拉雅山的高层气流能够送给青藏高原的水汽相对很少。

  在这种情况下,青藏高原的积雪越多,反射的阳光也就越多,青藏高原的气温也就越低,青藏高原与印度洋和南海的温差也就越大,吸引到青藏高原的水汽也就越多,而水汽越多,青藏高原的积雪也就越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青藏高原的积雪越少,反射的阳光也就越少,青藏高原的气温也就相应升高,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的温差也就随之减少,吸引到青藏高原的水汽也就越少,而水汽越少青藏高原的积雪也就越少,并形成恶性循环,而且有可能愈演愈烈。

  令人不安的是,从20世纪末,青藏高原的积雪出现了持续减少的趋势,并且已经出现恶性循环趋势,白雪皑皑的山原越来越少,雪线越来越上升,冰川越来越后退。笔者2006年6月,从西宁经格尔木到拉萨、日咯则、林芝、波密、八宿、昌都、玉树、类乌齐、囊谦、玛多,回西宁,在青藏高原转了一圈。在沿雅鲁藏布江到日咯则的路上,惊讶地看到,许多山峰的向阳面出现了严重的沙化现象,在其他地方也见到露头的沙丘。更令人吃惊的是,以原始森林著称的波密,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转弯处,原本气候极其湿润,居然由于干旱而在2006年夏天的雨季发生了森林火灾。青藏高原东部的贡嘎山,海拔7556米,据旅游者称,去冬今春这里也是不见雪,让游人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随后就是重庆持续高温和长江汛期水浅)。

  不能不令人深思的是,20 世纪末,青藏高原发生的最大的地形变化,正是横断山脉峡谷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水库大坝及其风阻效应(水库大坝风阻效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砍伐森林类似,都可以导致水资源的萎缩),而横断山脉的南北向的峡谷原本是印度洋和南海水汽向青藏高原渗透输送的极其重要的天然通道。实际情况已经表明,青藏高原水资源已经处于恶性循环状态。有鉴于此,必须当机立断,赶在大规模水资源枯竭之前,挽救青藏高原水塔

  六 、陆路南水北调:从刻舟求剑到南辕北辙

  黄河流域出现整体水资源萎缩现象之后,水利部大多数专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从长江调水输送到黄河,输送到北京和天津,以及同样缺水的河北省、山东省和黄土高原。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顺理成章的想法,而且通过渠道运河输水调水在古今中外有着许多成功的先例。

  因此,水利部组织专家论证提交的陆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方案,尽管有不少反对意见,仍然顺利地获得国家决策层的认可和批准,并对这些南水北调工程寄予了非常高的厚望:南水北调工程是在更广范围内进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四横三纵”的中国大水网总体布局,有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目标,为促进我国北方地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它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工程完成后总调水规模达448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一条黄河。总之,南水北调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全国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的重要战略举措千秋伟业、战略举措

  目前,陆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中线工程已于2003年底开工建设,西线工程(包括大西线工程)也在积极论证。即使在今年重庆高温大旱期间,水利部仍然派出工作组,积极推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早日上马,力争于2010年开始实施建造西线一期调水工程。这是因为,继黄河流域水资源全面萎缩之后,近年长江中下游水资源也呈现出全面萎缩的迹象(2006年汛期长江水浅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转折点)。在这种情况下,陆路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和中线工程,非常有可能在建成之日,就会陷入无水可调的尴尬境地,一旦耗资数千亿元的水工程变成无用之物,完全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有鉴于此,水利部积极推动西线工程,乃是寄希望于能够直接把青藏高原之水调往黄河上游,再顺黄河向下游输送。

  在笔者看来,如果说陆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中线工程,遭遇无水可调尴尬,属于刻舟求剑性质,没有考虑到情况在发生着变化(其实,东线调水工程,完全可采用更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和污水处理技术来替代;而中线工程实属拆东墙补西墙,原本就不该搞,因为丹江口水库之水根本就不够调用)。那么,陆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则属于南辕北辙性质。

  这是因为,西线调水工程,需要建造多座200米至400米高的水库大坝,这些水库大坝的风阻效应,将进一步减少海洋水浅向青藏高原的输送量,势必推动青藏高原水塔进一步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并很快导致西线工程在青藏高原也处于无水可调的尴尬(实际上是惨败)境地,甚至触发尖锐的民族矛盾和冲突。显然,强行上马西线调水工程,乃是在铤而走险,其效果将是更彻底的毁掉中华民族水命脉青藏高原水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