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道德碑”无关国学有关城市规划主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11:04 信息时报

  “碑灯上全是《诗经》、《论语》中的句子,谁看得懂呀?”洛阳市周王城广场上的18座碑灯,不但游客看不懂,连大学生和《洛阳晚报》的副总编也无法弄明白。对此,郑州文庙负责人宋秀兰说,这暴露了当今人们国学修养的不足,也暴露了国学教育的缺失。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看看这种道德碑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新闻介绍说,

洛阳市一位主要领导有一次到广州出差,发现那里广场的碑灯有特色,就指示广场指挥部引进这样的灯,并提出:不要学广州在碑灯上登广告了,要登一些弘扬传统文化,给人启迪,提升整个城市文化品位的语言。因碑灯上都是有关道德修养的诗文,故被当地人称作“道德碑”。简单地说,正是领导的喜好决定了道德碑的出笼,是领导的价值偏好掩盖公众价值偏好的结果。

  或许,国学修养不足和“看不懂的人应该脸红”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当你发现生活于其中的公众却不能明白道德碑的深意时,并且有关部门并不能给出合理解释时,我们分明看到了公众在城市规划中的缺席,这是比看不懂道德碑更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规划经营城市时,应该听取市民的意见,发挥城市居民主体地位的积极性,才能遏制城市建设中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的行为,减少人为的主观随意性。笔者以为,假如明确了公众在城市规划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由长官意志决定城市的面貌,那么还会发生市民看不懂道德碑的事情吗?

  朱四倍(高校教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