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审计逆效应”下的“国责不上部”焦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17:09 国际在线

  作者:舒圣祥(个人文集)

  审计署日前发布了2006年第5号审计公告,公布了42个部门单位2005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审计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包括:一些单位存在历年结余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虚列外事经费,自行处置资产,形成账外资金,挤占、挪用、截留财政专项资金,挪用科研专用基金,转移财政项目资金,未按规定权限批复基建项目等问题。

  如果不细看,这份审计公告,几乎就是往年审计公告的一个翻版:依然是动辄上亿元人民币的违规数字,依然是那些“整改”过的中央部委,依然是那些所谓的“财务管理漏洞”。审计署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政府,这些部委却没能给我们一个清白的交代。公众在享受知情的幸福时,也不得不承受知情的痛苦:审计署的曝光和公众舆论的压力,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震慑”效果,反而似乎陷入了“越审计越糟糕”的恶性循环——部分地方的审计违规率高达100%,而这些中央部委该点名的似乎也都点名了。

  毋庸质疑,在良好的制度初衷和强烈的公众期待的反方向上,一个以违规现象越来越多作为鲜明特征的“审计逆效应”已经或者正在形成:守法的部门失却了继续守法的动力,而违法的部门倒是膨胀了继续违法的勇气。原因正在于:“有审计无处理”或者“大违法小处罚”,让违法行为付出的代价远不及获得的效益,守法行为付出的代价却要远超过获得的效益——前进的路被堵死了,在制度的路上找不到出口,所以只能往“反制度”的路上倒逼,于是劣币实现了对良币的驱逐。

  在“审计逆效应”下,所谓“审计风暴”以及公众对这场“风暴”投入的巨大关注,仿佛降格成了一种纯粹的自娱自乐。明乎此,产生“审丑疲劳”的纳税人因知情权被满足带来的那点快乐,也就完全被话语权和监督权虚置而带来的愤恨所取代了。一些人只能对彩票资金被挪用矫情地表示“不再买彩票了”,更多的人则无奈地质问“审计有什么意思呢?”

  社会学家在总结传统中国社会时,有一句经典的概括叫“国权不下县”。说的是“权力的有效性”在乡村社会大大减少,乃至消失。权力的另一头是责任,在现代中国,“国责不上部”的公众焦虑,其实正在“审丑疲劳”和“审计逆效应”下孳生:如果是地方政府犯下动辄上亿元的“管理漏洞”,乌纱帽落地还是可以期待的;可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些部委里又有谁为违法违规行为承担过责任呢?我们看到的只是不停地“整改”:今年整改完了明年再犯,然后继续整改继续犯。

  “国责不上部”焦虑,等于是公众怀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价值原则之外,还另有一套潜藏的权力等级原则,它对政府公信力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其实,“国责不上部”焦虑,本质上反映的仍是公众对政府铁碗治腐的强烈期待。因为这无疑是需要巨大勇气的,只有不惜一切代价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才有可能做到,因此人们难免会感到焦虑。

  当然,公众的“国责不上部”焦虑,应该是没有必要的。既然政府有勇气将部委违规行为公布出来,一定也有勇气、有能力将“问责制”真正落实下去。我们期待,“国责不上部”的公众焦虑能很快得到制度化的平息。

  

  审稿:刘恩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